2010年1月24日首爾聖樂教會主日講道
講師:主任監督—— 金箕東牧師
上帝
把福份作為印記。
他
創造了人類與萬物,
其中得到印記的只有蒙揀選者,
即耶穌基督(太28:18)。
耶穌
雖是上帝的兒子,卻成為人(約1:18);
雖是成為人的,卻成為萬王之王(提前6:15)。
這是
若沒有上帝所賜的福分
就不可能發生的事(民23:20)。
故此
福分
是上帝所揀選的事,是我們所信的。
拿撒勒人之所以成了救主,不是因為優秀,
而是因為上帝差遣了他(約1:46~49)。
耶穌基督得到勝利(腓2:6~8)
是因為上帝命福給他。
為了讓我們明白這一點,
上帝賜給我們聖靈——讓人得福的靈。
◎救主不是從人類中出來的,
而是上帝差遣的,
是上帝揀選的。
◎救主不是有名的人物,
而是生命,是約,
是從上帝懷裡出來的。
◎學習聖經的道理
在於耶穌基督成就的事
及聖靈見證的事。
※讓我們
歸屬於耶穌基督,
作為屬上帝的人得到福分。
上帝以福分為印記。牧人們都會用燒紅的烙鐵在自己的馬屁股上烙印,以區分自己的所有。因為一旦烙上印記,這印記就不會消失,所以哪怕馬死了,主人通過馬皮也能夠確認是否是自己的馬。就像這樣,上帝若用印印什麼,就證明上帝永遠保證這自己的所有,誰也無法否認。
同樣的道理,假如魔鬼給一個人烙上印的話,那麼這個人就只能永遠成為魔鬼的子女(提前4:2)。所以我們不要接受詛咒的印,要趕快承認自己是耶穌基督的所有,得到聖靈的印記(林後1:22)。
上帝一旦用福分印記人,這福就永不會消失。上帝用福印了亞伯拉罕後,直到幾千年後的今天,這福也仍舊是亞伯拉罕的所有,絲毫沒有改變。亞伯拉罕原來叫“亞伯蘭”,意思是“肉體的祖先,高貴的父”。他按照“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這上帝的命令過了河後,上帝給了他“亞伯拉罕”這個新名字(創17:5),意思是“多國之父”。按照上帝所賜的這福,亞伯拉罕今天果然超越民族,成了所有信者的祖先。
亞伯拉罕為了領受上帝賜予的福分,離開自己的本地本族父家,成了客旅。 “希伯來”的詞根有“客旅”之意。客旅就是不固定在一個地方紮根,今天在這裡,明天在那裡,沒有定處。基督徒的信仰是成為像亞伯拉罕一樣的希伯來人,即客旅(來11:13)。我們早晚必要離開這個世界。現在我們停留在世上,就好像為了走遠路而在候車室等待早班車一樣。這個世界不是我們要安息的家,也不是我們要紮根的故鄉。從上帝那裡得到了福分印記的人不把這個世界當做故鄉,而是嚮往著那永遠的家鄉。
總之,上帝既把福作為印記給了人,這福分就永遠不會消失。但人們不把福分當做永恆的,而是針對自己面臨的各種事情判斷“上帝在這件事上賜福了,在那件事上沒有賜福”。結果無法脫離詭詐的信仰生活。
人們總是把對肉體生活是否有幫助當做判斷福分的標準,但肉身的時間非常有限,而且很不安定。但無論是什麼,只要對身體有好處,人們就去攝取。對今天的人來說,肉體簡直就是偶像。人們小心翼翼地侍奉這偶像,為了侍奉這偶像也作了很多犧牲。電視之類的媒體不斷出來對身體好的東西、對身體好的食品、對身體好的補藥。有的人聽說對身體好,就喝蛇血。聖經警告說不要喝牲畜的血(利17:11),因為血裡有這牲畜的生命。但人們卻為了把牲畜的特性接到自己身上而特意喝牲畜的血。
為了必朽壞的肉體,人們都這麼積極接受別人的話,但對於全知全能、完全無缺的上帝的話語——為了造就人靈魂而教導的話卻毫不關心。上帝既然說聖日里有福,那麼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不都要為了遵守聖日而努力嗎?有的人很自信地說:“我沒有乾犯過主日。”但上帝看的不僅是這人的身體是否坐在禮拜堂,更注意觀察這人的心是否來到上帝面前。
公司招聘職員的時候,不是僱用所有的志願者,而是選拔符合一定標準的人。就像這樣,我們要想領受上帝賜予的福分,就要擁有配得接受福分的器皿。要知道在人看來十全十美的,在上帝看來可能完全不是這樣。誰能指責拼命遵守律法的法利賽人的行為呢?但主卻指責他們“你們法利賽人有禍了!”(太23:13)。又對人們說:“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
上帝不會因為哪個人可憐而如同發放救濟物資似的賜福給人。上帝有他的意圖。上帝為了按照他的意圖進行自己的事而命福。
最近時常能聽到世界各地發生地震的消息。事實上以前也不斷發生過地震,只不過消息不像現在傳得這麼快。現在各種媒體都非常發達,所以無論世界哪個地方發生災難,就好像閃電從東邊發出直照到西邊一樣,全世界很快就能聽到這消息。對此耶穌已經預言過:“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飢荒、地震。(太24:6~7)”人們聽到四處傳來的災難消息時,都驚訝為什麼總是發生這種事,但這所有事都是按照上帝的意圖成就的。
我們都聽說了南北極冰川融化的消息,人們認為這是由人類文明引起的。換句話說,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地球暖化,所以冰川才融化。我不認同這種觀點,我認為冰川融化的原因更多在於海水溫度的上升。在一個盆裡盛滿涼水後,再往裡面加冰,然後用火烤盆子的話,水上漂的冰塊就會慢慢融化。這時候冰塊不是從水面以上部分開始融化,而是從水下部分開始融化。就像這樣,南北極冰川融化是因為海水變熱,海水變熱是因為地底下有熱氣上來。
有人主張,南北極冰川融化的話,水面就會升高,那麼很多國家就會沉入水底,這會導致人類滅亡。但上帝在挪亞時代已經應許說,不再用洪水審判人類(創9:15)。末日,上帝要用火審判世界(彼後3:6~7)。這樣的徵兆已經通過海水下面的火山活動顯明出來。地表下面的火力噴發出來燒熱海水,導致海水溫度上升,隨之給氣候帶來變化。人們以為是因著人類的錯誤導致氣候變化,結果帶來末日,但世界末日不是因著人的錯誤來的,而是按照上帝的意圖來的。
創造天地的第二天,上帝將水分為上下,稱中間的空間為“天空”(創1:6~8)。從那時開始,天空就好像氣球膨脹一樣,急速地膨脹著。這速度有多快呢,連一秒鐘繞地球七周半的光速都不無法與之相比。但就好像膨脹的氣球無法再膨脹時就會“啪”地爆炸一樣,到了時候,天和其中的一切就會因著灼熱的火而爆炸。對此彼得後書3章10節說:“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人們以為因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帶來的後遺症,導致地球滅亡,所以為了試圖避免這一切的發生,但最終這一切都會按照上帝的意圖進行的。
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的妻子撒萊,不可再叫撒萊,她的名要叫撒拉。我必賜福給她,也要使你從她得一個兒子。我要賜福給她,她也要作多國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從她而出。(創17:15~16)”上帝給亞伯拉罕的妻子起一個新名字,並不是因為“撒拉”這個名字比“撒萊”更好聽。上帝命福時候,必定有他的意圖。
今天人們向上帝祈求福分的時候,就好像難民要求救援物資一樣:“上帝啊,給我些救濟物資吧,我很可憐,我的事業倒閉了,我被人騙了。”關心天上事情的上帝會在乎人這樣的要求嗎?所以我們要為了成就上帝的意圖而求福,不要一心想成就自己的意圖。
上帝在聖日命福,其中也有他的意圖。主日是耶穌復活的日子,也是聖靈初次降臨在信徒裡面的日子。上帝把這日定為接受禮拜的日子,在這日接受榮光。有的人說:“上帝給我什麼福了?我去了幾十年教會,一丁點兒福也沒得到。”還有人以宗教徒自居,說:“我去教會不是為了得到福分,只是為了搞搞修養。”對於這樣的人,有什麼福能臨到他呢?
上帝唯獨關心在上帝意圖中的人。求福的時候,不在乎上帝的意圖,僅僅像要求救援物資一樣的人,吸引不了上帝的關心。韓國有俗話說,只要是白給的,燒鹼也喝。人們根本不關心上帝的意圖,只是聽說上帝白白賜福,所以就像乞討似的求福。但若真正想得福,就要讓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在上帝的意圖中。
假如主來到一個家庭,向這個家庭要求了什麼,但從這個家庭什麼也沒有得到的話,主就不會再回到這個家庭。主對門徒們說:“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太10:14)”主向無花果樹要求果子的時候,無花果樹沒有滿足主的要求,讓主失望地離開,結果這棵無花果樹從根枯乾,無法再結果子(可14:11~21)。主想要使用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讓主失望。
人無論誰都具備的一定的才能與技術。大部分人把這樣的才能與技術用在滿足肉體吃喝的事上。為了就業而寫簡歷的時候,人們都會盡量突出自己的才能。但人們來到教會,卻不輕易使用這些才能或技術。有的人藐視在教會做侍奉的人,認為在教會侍奉的人水平低。教會若是想把某件工作交給他,他就會裝作很謙虛地說:“我不行,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這不是謙虛,反而可以算作傲慢。真正的謙虛不是推辭,而是順從、服從。
教會是主的身體(弗1:23)。身體有不同功用的器官。其中任何一個部位出現問題,整個身體就會變得異常。比如說,腦血管中有一根堵塞的話,整個身體就可能麻痺。教會裡也有很多肢體,這所有的肢體角色不同,但都按照上帝的意圖在有機地運作著。所以組成教會的這所有肢體中,沒有哪一個是不需要的。
今天很多人雖然祈求上帝的福分,但卻與上帝的意圖毫不相關,僅僅關心在這地上買房過日子。但那日會在想不到的時候來臨,就如同耶穌所說:“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衝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太24:37~39)”
我們要擁有為上帝的國而使用早晚必消失的錢財的智慧。耶穌說:“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6:19~21)”一個人若是吝嗇將錢財積攢在天上,那麼就意味著這個人的心也不在天上。
聖經把聖日叫做“節期”(約7:37)。每逢大年或中秋節之類的節期,人們都會為了買新衣服、準備美食和親戚們的禮物而花很多錢。但今天基督徒們對於在上帝命令的節期用錢財感謝的事上卻非常吝嗇。你果真把秋收感恩節、復活節、七七節、聖誕節之類的日子當做節期看待嗎?聽說世人們在節期擺設一桌供品普通要花30萬。今天人們假如把上帝所定的聖日當做節期對待的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在上帝面前吝嗇了。
上帝在定聖日的時候,有明確的意圖。耶穌命令門徒們“你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也是有意圖的。上帝命令以色列人“你們把羊血抹在門楣和門框上,然後從那門出來!”,這也是有意圖的。藐視如此的上帝意圖的人又怎麼能吸引上帝的關心呢?耶穌不也說過“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太7:6)嗎?
上帝命福的時候有明確的意圖。上帝願意把我們放在他的意圖中,使用我們和我們的家庭。我希望不僅我,我的兒子、孫子也都成為在上帝意圖中的人。所以在節期獻上感謝奉獻的時候,不僅獻上我的那份兒,連我兒子、孫子和兒媳婦的那份兒也一同獻上。因為我希望我和我的子孫千代都能成為在上帝意圖中的人。
無論什麼都把它換算成錢來衡量其價值,是人的一種屬性,可能因著這種屬性,人們如果聽說誰得到名譽博士學位,就認為這沒什麼價值。但其實取得名譽博士學位比學習換來的博士學位還難,而且更榮光。哪怕在一個每年頒發幾十個博士學位的學校中,頒發名譽博士學位也是很少見的事。名譽博士學位是校方承認某個人的社會貢獻與德望而把這個人當做自己學校的模範。所以一所學校授予某個人名譽博士學位的時候,很自然挑選幾百年後也能成為學校榮譽的人。
教會授予的號稱長老也是一樣的。聖經所說的“長老”實際上是指今天的牧師。今天也把牧師叫做“治理長老”,把平信徒長老稱作“號稱長老”或“名譽長老”。想要成為治理長老的人只要讀完神學通過考試,然後滿足一定的標準便可,但樹立名譽長老的時候,要考慮這個人一百年後是否也能作為教會的臉面成為模範。但有的人儘管成了長老,但在信仰和行為方面卻不像長老,反而給教會帶來負擔。要知道,上帝若立某個人為長老,上帝對這個家庭就有他的意圖。
上帝的護理必有危機跟隨。亞伯拉罕順從“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創12:1)這上帝話語的時候,他就要面臨成為客旅的危機。還有,當“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創22:2)”的話語臨到他的時候,他就要面對殺死獨子的危機。接受“你要懷孕生子”(路1:31)的上帝話語的時候,童女馬利亞要面對可能被人打死的危機。就像這樣,上帝所命令的護理必有危機跟隨。到底是為了逃脫危機而違背護理呢,還是為了順從上帝的護理而面對危機?
我一生都為了順從上帝的護理而掙扎著,所以受到了不少的逼迫。但我並沒有試圖逃脫逼迫,反而把它當做很當然的。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可10:29~30)”不僅在來世得到永生,而且在這地上為了得到百倍的福分,也要受逼迫。
我們要選擇什麼?我們是在上帝面前乞求救濟物資呢,還是接受上帝的護理?我們要讓上帝使用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不要把早晚必朽壞變無的錢財用在這個必朽壞的世上,而要為上帝的國使用。我們和我們的家庭要順從上帝的護理,以便領受上帝賜予的福分。
我的靈魂哪,你要領受福分!
我的靈魂哪,你要領受福分!
我的靈魂哪,你要領受福分!
庇哩亞運動的意義
庇哩亞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所以他們中間多有相信的。又有希利尼尊貴的婦女,男子也不少。(徒17:11~12)
庇哩亞運動是倡導明確理解並深信耶穌的名,而後依靠其名去過有權柄的信仰生活的運動。由於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凡信耶穌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也能行出使徒們所行的神蹟。所以這一運動追求的理想和主張就是把“神的意圖”信仰化、生活化、能力化。
庇哩亞運動的創始人金箕東牧師指出,庇哩亞運動是一個按照記載於使徒行傳的庇哩亞人精神,讓信徒以謙虛的心意去學習聖經的運動。庇哩亞運動>又可稱為,第一,新約教會運動,第二,效仿聖經運動,第三,平信徒運動。按照庇哩亞運動,教會應效仿新約聖經,聖徒應效仿教會。換句話說,庇哩亞運動是一個效仿聖經運動,又可簡稱,“仿經運動”。
世紀之交,教會的使命就在於使得教會效仿聖經,聖徒效仿教會。所以庇哩亞運動在兩千年基督教歷史上應指明新的信仰和神學方向。換言之,庇哩亞運動的使命就是以信仰的自由、解釋聖經的自由、神學的自由為原則,見證耶穌基督,以擴展不受限制的耶穌基督能力的教會。
庇哩亞運動是倡導明確理解並深信耶穌的名,而後依靠其名去過有權柄的信仰生活的運動。由於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凡信耶穌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也能行出使徒們所行的神蹟。所以這一運動追求的理想和主張就是把“神的意圖”信仰化、生活化、能力化。
庇哩亞運動的創始人金箕東牧師指出,庇哩亞運動是一個按照記載於使徒行傳的庇哩亞人精神,讓信徒以謙虛的心意去學習聖經的運動。庇哩亞運動>又可稱為,第一,新約教會運動,第二,效仿聖經運動,第三,平信徒運動。按照庇哩亞運動,教會應效仿新約聖經,聖徒應效仿教會。換句話說,庇哩亞運動是一個效仿聖經運動,又可簡稱,“仿經運動”。
世紀之交,教會的使命就在於使得教會效仿聖經,聖徒效仿教會。所以庇哩亞運動在兩千年基督教歷史上應指明新的信仰和神學方向。換言之,庇哩亞運動的使命就是以信仰的自由、解釋聖經的自由、神學的自由為原則,見證耶穌基督,以擴展不受限制的耶穌基督能力的教會。
- Jan 24 Sun 2010 22:59
賜福的意圖 【創世紀17:15~16】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