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福音的變質

加拉太書講解

【加1:6-10

講道:李基宅牧師

翻譯:孔睿

錄入整理:庇哩亞人bereaspring

 

6我希奇你們這麼快離開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們的,去從別的福音。7那並不是福音,不過有些人攪擾你們,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8但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9我們已經說了,現在又說,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

 

10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得上帝的心呢?我豈是討人的喜歡嗎?若仍舊討人的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加1:6-10

 

我們現在信耶穌已經很久了,基督教進入到我們韓國已經有一百多年了,宣教開始到現在也有兩千年了,所以現在這些問題不太多。但當時猶太人領受福音得救的時候,那個時候所感受到的混亂是充分可以想像的到的。為什麼呢?他們從摩西以來一直遵守律法,一定要遵守律法才行,他們所受的教育就是這樣。還有,如果不遵守律法,會有很大的痛苦跟隨。

 

在這樣的情況下,耶穌來了,他說我來不是要廢除律法,而是要完全律法。而現在耶穌離開了,那麼我們現在既然信了耶穌,得救了,那麼要不要祭司呀?這麼長時間我們一直獻祭,那現在要不要再獻了?周圍的人都主張“還得獻。”儘管耶穌完成了過去,但是從紀念過去、紀念耶穌的立場上來說,獻祭好像也沒問題。人們還繼續在獻祭,如果我們不獻的話這就好像成為問題了。雖然我們信耶穌,信是信,但是人們會把我們當作很奇怪的人。他們會認為我們把幾千年來一直遵守的法全部都廢除了。

 

還有既然我們在安息日後的第一天獻上禮拜,那麼安息日還要不要遵守呢?大部分人都還在遵守。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們,雖然他們信了耶穌,並不是領受聖靈以後就開始不遵守安息日。因為人們都在遵守安息日,你即使到街上去也看不到人,很彆扭,所以他們也很自然地仍舊堅持遵守安息日。

 

還有他們畢竟受了割禮,那麼他們生孩子的時候還會繼續給自己的孩子行割禮的,因為自己是猶太人嘛。但是傳給外邦人的話,問題就不一樣了。因為外邦人的文化跟他們不同,風俗跟他們不同。那我們應該傳到哪裡為止呢?所以他們也感到很混亂。

 

保羅就拿著這福音的核心傳耶穌基督十字架的道,就這樣有了教會。然後從耶路撒冷來的人,他們傳福音的時候強調說“雖然信耶穌,那也要受割禮。因為這是上帝永遠應許的記號。”告訴人,叫人受割禮,也遵守安息日,還要遵守各種節期,有很多律法所規定的都要遵守。比如說不要吃血,還有不能吃什麼這些東西。外邦人本來也吃豬肉,也吃泥鰍,不是喝泥鰍湯嗎?但是命令他們這些都不能做,這些也要遵守。

 

現在在中國也有很多人主張吃血就無法得救,基督教信徒都這樣主張。不能吃帶血的東西,也不能吃狗肉,不能吃吊死的東西。為什麼不能吃吊死的呢?因為殺死動物的時候應該先放血,然後再殺死。但是吊死的動物是什麼呢?是不放血,讓血留在身體裡。因為血凝固在肉裡面不流出來,所以血跟肉混在一起,很多人認為那樣的味道更好吃。有的人還故意吃血,所以帶血的狗肉在他們看來更好吃,所以他們吃這樣的東西。但是現在命令這樣的東西不能吃,不能得救,很多人這樣的主張。

 

猶太人們叫外邦人也來遵守律法這樣的規定。保羅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就給他們寫信。福音唯獨來自耶穌基督,而不是來自這些行為,這些行為不會影響到救恩。現在我們所讀的經文這裡在非常嚴肅地提到這個問題,甚至說什麼呢?會受詛咒的。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即使他是天使也會受詛咒。我再次說,如果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保羅是如此強烈地強調這一點。可見福音變質的狀態在那個地區非常嚴重。

 

如果這話不是保羅說的,而是其他人的主張的話,那麼可靠性就很差了。比如說彼得這樣的人如果說這樣的話的話,那麼人們會說“這個人藐視律法,他根本就不知道律法。”會這樣的藐視他。但是現在說話的人是誰呢?是非常遵守律法的人。原來是一個非常遵守律法的人,所以上帝才揀選保羅,讓他做這樣的事。當他講論律法的時候,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因為他是遵守律法的法利賽人中的法利賽人,是律法的教師。

 

而且保羅為了遵守律法,甚至積極地去追殺信耶穌的人。他不是適當守律法的人,而是非常熱心的人。如果想法跟自己不同,隨便人家就好了。但保羅不是,他不僅是對信耶穌的人帶有不滿,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拿著權柄去抓基督徒,可見他是一個非常有熱心的人。所以他所說的話的份量不一樣,影響力不同。

 

他強調應當被咒詛,這樣的人應當被咒詛。也因此人們就指責保羅,“你何必要這樣說呢?這樣也好,那樣也好,那多好啊。信耶穌行,然後這些行為如果也遵守的話不就更好嗎?”很多人這樣的主張。而且也指責保羅“你何必把猶太人跟基督徒這樣的區分開呢?讓這兩者產生矛盾成為仇敵有什麼好處呢?你負責嗎?”大多數人都這樣說,也就等於說把保羅推到死地上了。

 

但是保羅說什麼呢?“我是要得人心嗎?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還是要得上帝的心呢?我如果是討人的喜歡的話,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他就這樣放膽地說。上帝揀選的就是這樣的人,使用他。看一下這個人所寫的書信,可以看到很多方面,有關於智慧方面牧會的智慧和跟人和睦等各方面的內容。但是在對待真理這方面,可以看得出他是非常的果斷,是一個非常直率、正直的人。

 

這個人在出去傳福音的時候,一開始他去賽普勒斯島。到那去的時候,巴拿巴、保羅、馬可,那個時候也把馬可叫作約翰,就是寫馬可福音的馬可,是個年輕人,帶著他們開始第一次傳道旅程。因為在島上的生活肯定很不容易,蚊子也很多,風俗習慣也不同,飲食方面也有很多困難。在那裡傳了福音以後,又到了東邊的島上,又往北走。當他們到了陸地上以後,馬可馬上就提出他要回家。但是宣教旅途當中你要回家怎麼行呢?但是馬可受不了,他還是走了。保羅挽留他,但他還是沒有聽話。就這樣馬可在保羅的印象當中不是那麼好。

 

第二次傳道旅行的時候,他們打算還要到過去去過的那些教會去看一下。這個時候巴拿巴又提出要帶著馬可一起去,為什麼呢?因為馬可是自己的外甥。馬可就是馬可樓房那個馬可,他的媽媽是在逾越節接待耶穌的那個家主。

 

推測說他就是在馬可福音裡面所說的丟了麻布赤身逃走的那個年輕人。為什麼呢?因為馬可福音是由馬可寫的。大家想一想,在那個黑夜裡,誰看的那麼清楚啊?三更半夜的,當時本來就沒有幾個人,大家都忙著逃跑,誰看得那麼清楚還要把他記錄下來呢?本來馬可福音內容就比較短,何必要把這句話添上去呢?所以大部分人都推測這應該是馬可寫的自己,把自己寫上去的,大部分人都這樣推測。

 

後來巴拿巴又要帶上馬可的時候,保羅說“不行,那次他背叛我們,所以這次不行,不能帶他。”可見保羅是非常剛直的,他的性格是非常剛直的。而巴拿巴是非常溫柔的那種類型,想盡辦法,為了培養一個人、栽培一個人總是努力,很溫柔的這種性格。結果這兩個人就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在使徒行傳裡面有這樣的記錄。他們爭吵的很厲害,因著這件事不是小爭吵,甚至他們彼此分開的程度。他們在宣教旅程當中因著這事甚至彼此分開了。所以巴拿巴帶著馬可去了賽普勒斯的島上,而保羅就往上走了,往亞細亞那邊走了。

 

因著他們這樣的分開,反而使作工的禾場更加擴張了。就是說上帝一切都使用,不必要因為吵架而感到自責,沒有必要。因為連這樣的事情上帝都會使用,所以從上帝的立場來考慮就好了。總之就這樣順著那條路甚至到了歐洲那邊。可見保羅就是如此耿直的人,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是非分明。

 

後來他主張說“我所說的不是從使徒那裡領受的,而是從基督那裡直接得到的啟示。我雖然見過彼得,但我不是從他那裡學的。反而我甚至指責過彼得,而且是在眾人面前。”因為彼得跟外邦人一起吃飯的時候,聽說猶太人來了,聽到這個消息,他就回避了。為什麼?因為在那個時候,如果跟外邦人一同吃飯的話,那麼猶太人會被污染的,不能跟罪人一起吃飯,他們當時有這樣的想法。

 

雖然有信心,但還是受到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還在傳統的影響下面。彼得都是這樣,更何況是其他人?該多麼混亂不清啊。就是說我信了耶穌,還要遵守安息日,也要獻祭,好像這些還要做。在這種情況下彼得應該率先清楚地整理好這個順序,但是連他自己都回避了座位。所以巴拿巴在那個場合下也受到了迷惑,一起回避了。

 

當時有那麼多人在場,在這種情況下,保羅不是悄悄地告訴彼得“不能這樣做,不行。”而是在許多人面前責備他說“你既然是猶太人,隨外邦人行事,怎麼還能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就這樣的責備他。可見在真理面前,保羅這個人他不看人的眼色。他不害怕人們不高興,不是為了擔心人們不高興而等過後再說。而是只要是真理的話,那麼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毫無懼怕,很明確地主張。

 

所以人們肯定就會不喜歡他,自作聰明,適當地做就行了。如果他是適可而止的話,那麼當別人用石頭打他,然後認為他死了,把他拖到城外的時候,他如果是適可而止的人的話,那麼他滿可以就逃避了,但他仍舊起來。在那種情況下,他還是仍舊起來,繼續去傳道,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人。

 

上帝使用這樣的人,而且這個人還是一個非常瞭解律法的人。就是這樣的人,他後來把律法和福音的關係整理得清清楚楚,準確地主張我們不再需要律法這些了,這些都過去了,都是要消失的,耶穌已經完成了。他這樣強烈地主張,把律法和福音整理得清清楚楚。所以這福音就很乾淨地擴張開。

 

假如他所傳的福音有問題的話,那麼門徒們能視而不見嗎?能任憑他那樣去做嗎?使徒彼得和約翰能夠任憑他那樣去做嗎?但這個人與門徒們相見的時候,不是去爭吵,並沒有爭吵。甚至連彼得也承認他這樣做的很好,也告訴他“你到外邦人那裡去,我們到猶太人那裡去,不過你要多照顧貧窮人。”這樣的囑咐他。可見他所見證的得到了保證。

 

還有,保羅非常討厭這福音變質,比任何人更想要完全不變質地去傳這耶穌的福音。所以他常常傳完福音以後回到哪裡去呢?傳道旅行結束之後,他最後一站就是到耶路撒冷,回到耶路撒冷,把這段時間他所做的事全部報告上去。其實他本來是安提阿教會差派的人,不必要這樣做,但是他的根在耶路撒冷。所以他回到耶路撒冷,向彼得、雅各、約翰報告自己所做的一切。

 

“有過這樣這樣的事情,而我這樣這樣去傳了。到那邊去,他們說吃血不行,這是這麼回事呢?”然後他就回到耶路撒冷,就商量這件事。耶路撒冷的使徒們就寫了信,把這件事情整理好,然後給保羅,保羅又繼續去傳福音。總之,他一直以這樣謙卑的心避免所傳的福音變質,為此而非常努力。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在教導庇哩亞的話語。就好像保羅常常主張這些話語是從耶路撒冷那裡來的,耶穌在耶路撒冷受害,然後從那裡出來的福音。所以無論到哪裡都主張出處,福音的出處在哪裡。還有作工完以後回到耶路撒冷,將自己所做的工報告上去一樣,我們也要這樣做。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不改變地傳庇哩亞的話語,不要讓這庇哩亞的話語變質。既然我靠著這話語得到了恩典,為什麼僅僅我得到恩典?還要去傳才行。

 

還有,為什麼不原味地去傳,又要加上自己的顏色呢?為什麼一定要加上自己的顏色呢?如果每個人都加上自己的顏色,摻雜了自己的顏色在裡面,那麼傳給十個人的話,那個味道會變成什麼樣?這個味道會改變,過了百年以後就會變成完全不同的味道了。

 

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保羅一直在強調“如果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這樣的強烈地強調這一點。也就是說保羅一直想著什麼?這個福音不是僅僅拯救幾個人,或者是為了安提阿教會的牧會,而是原汁原味地傳給全世界。那麼為此他就要不斷地與耶路撒冷保持聯繫。他走的再遠,傳福音去的再遠,最終還要回到耶路撒冷。他一直這樣的做。

 

同樣,庇哩亞運動是以首爾聖樂教會和視無言為中心,然後這樣傳出去的。那麼我們聽了視無言的講道,也看他的牧師角,為的是什麼呢?為了避免遠離他,確認一下他是怎麼做的。還有,在傳福音的時候,也是儘量地讓自己所傳福音的物件去聽首爾聖樂教會金箕東牧師的講道,總是讓他們這樣做。只有這樣,即使過了一百年,這話語仍舊可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去。不然的話,過了一百年以後就全部會變質的。

 

現在在中國也有很多與金箕東牧師一直保持關係的人。但是也有人不是這樣,他們學完了以後自己建立屬於自己的神學校,然後寫上名字“**神學校”,運營屬於自己的神學校。在我們國家也有過這樣的人。可見這個時候顏色已經變了,已經出來自己的顏色了。甚至出來什麼話呢?金箕東牧師講的很多內容都是不以聖經為根據的,比如迷惑的靈什麼的。以這種形式,加上自己的顏色在裡面,然後去傳給人。這樣的人已經不再是庇哩亞的味道了,顏色已經不是庇哩亞的顏色了。

 

很多人看到他們就說出這樣的話,就是說不讓自己所傳道的那些物件與首爾聖樂教會保持關係、有聯繫。這說明他的味道已經在改變了。這樣的人假如有百分之八十是與庇哩亞相同的話,那麼他所培養的門徒如果從他那裡再受到百分之六十的影響,這樣的話,過了一百年就會完全改變的。那麼那個時候會成為什麼呢?

 

所以,我們為了大義,為了大義著想,那麼就要努力使自己所傳的話語不變質,一定不能添加什麼,不能往這個福音裡面添加什麼。保羅因著這樣的期待心,一直強調“如果有人傳的福音與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他這樣的說。這就是使命者的心。

 

我們也是一樣的,這福音已經被遮掩了很長時間,但這福音是能夠從全方位的角度來認識上帝的福音,完全地顯明靈性世界的福音。而這福音好不容易現在顯明出來了,所以我們不能讓這福音又另外摻雜我自己的顏色,不能讓它變質。我們要原汁原味地傳達出去,這是我們要擔當的事工。現在我們禱告的時候,讓我成為福音的使命者!為此禱告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灣聖樂教會 的頭像
    台灣聖樂教會

    庇哩亞台灣聖樂教會Berea Taiwan SungRak Church

    台灣聖樂教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