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被引誘
加拉太書講解(二十七)
【加6:1-2】
講道:李基宅牧師
翻譯:孔睿
錄入整理:庇哩亞人bereaspring
1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2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1-2)
這裡說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來。這不是指著不信者說的,而是指在教會裡面的事。在教會裡面,如果你發現誰犯罪了,那麼應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同時也要小心自己也被引誘,基本的前提是這個。就是說當人犯罪的時候,我們每個人也同樣可能犯這個罪。當你發現誰犯罪的時候,“哎呀,那個人怎麼能夠那樣呢?太不像話了。”有人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但是也會想到我也要小心一下,不知道什麼時候我也可能會受這樣的試探。
我們有這兩種想法,但是我們要擁有第二種想法,就是說我們自己也要注意也要小心。因為我們都處在受誘惑的軟弱當中,所以要有這樣的心,要擁有謙卑的心。同時還要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因為我可以理解他,這個人這樣犯罪不是不可以理解的,能讓人理解。如果你的前提是我是不可能犯這樣的罪的,那麼這是很危險的,為什麼呢?這說明你根本沒有為自己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我們自己要承認自己是多麼軟弱的存在。
韓國有俗話說“男女七歲不同席。”就是說男人和女人到了七歲就不坐在一起,在我們國家以前開始就這樣。為什麼呢?因為人軟弱。人們可能會說“哎呀,才七歲,還小,沒關係。”但這是誰也不知道的事情。我們連我們自己都不相信,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把自己放在那種情況當中。我們國家在過去就是,如果異性朋友到自己家裡來玩兒,那麼在自己房間裡玩兒的時候,會把房門打開,不會關上門的。不知道別的國家是不是這樣,大人會告訴我們把房間打開。今天別說異性之間是這樣,就連同性之間也需要把房門打開,要常常小心。
我們沒有資格對犯罪的人說“你怎麼能這樣做呢?”我們不是能夠這樣說的存在,只能認為他又上當了,受騙了。同時還要有憐憫他的心,以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但如果對方不悔改,還是使用自己的意志繼續去那樣做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對於那樣的人乾脆就不需要理他,不要跟他有關係。如果對方不聽你的話,繼續抓住那個罪,而且有清楚的意志那樣去做,如果他不聽你的話,你可以告訴牧者,如果牧者的話也不聽,就要把他像對待外邦人一樣對待他。對於那樣的人,連招呼也不用打。就是對於所謂的情況,都要適當地根據環境根據情況做好。
耶穌是審判我們的立場,他並不是不理解我們。如果他不理解我們,那麼人可能會說“你是上帝。”所以會這樣的抵擋他。但是他也經歷了人的軟弱,受了逼迫,也受了誘惑。他有審判我們的權柄,而對此我們也不能有任何的不滿,因為他受到了比任何人更大的冤屈。儘管在那樣的情況當中,他還是選擇義,所以被高舉。對於他我們不能帶有任何的不滿。
希伯來書裡面提到說“他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體恤就是憐憫的意思。體恤是什麼?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他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不是說他和我們一樣犯罪,雖然他沒有犯罪,但是他受了苦難,所以可以理解我們。所以向他祈求的時候,他不會說“你連這個都不知道?”他不會責備你。你求智慧,他就會給你智慧,而且更豐盛地加給你。所以經上告訴我們說要彼此體恤。彼此體恤,就是彼此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想一下,要溫柔、謙卑,要這樣做。
講道的人如果沒有體恤人的心,僅僅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去指責人,做的講道也是這樣責備的講道的話是不行的。如果講道的人沒有體恤的心的話,那麼就會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僅僅是指責人,責備人。但是講道者其實也是要聽道的人,所以自己在對於什麼樣的犯罪警告的時候,其實自己也是要聽這話語的人,自己並不排除在外。有了這樣的心,才能夠更誠實、真實地講道。還有,不會單方面地去判斷人,而是以懼怕罪的心,不是單方面地定別人的罪,而是帶著懼怕罪的心提醒大家“我們一起警醒吧。”以這樣的心講道。
上帝擁有天上的榮光,而上帝的兒子要繼承這樣的榮光,但他卻來到世上受苦難,可見上帝是何等地想要與我們同在,顯出了上帝的意志。他其實不需要這樣做,但還是與我們同在,受苦難,受了那麼多的苦難,理解我們,成為我們的王。不是勉強,而是願意成為自發地愛他的那些人的王。他與我們同在這個事實是非常值得感謝的。
這個周的主日講道提到“三位一體”這個概念,裡面包含著上帝的愛,可以看到上帝的愛。三位一體這個概念本身就已經顯出了上帝的品性,只是用耳朵聽到,耳聞的上帝,某一天卻顯明出來,叫人能夠看得見,為什麼?為了將上帝顯給我們。而且不僅僅到這裡為止,進入天上以後還將聖靈差給我們。可見上帝如此願意靠近我們,願意讓我們認識上帝,參與到上帝的事裡面,也願意我們與他一同得榮耀,所以才這樣做。他非常願意與我們同在,其實他大可不必這樣做。
當我們犯罪的時候,他並沒有說“你為什麼這樣?”並沒有這樣責備我們,而是為我們付出罪的代價,也為我們晝夜懇求。如果有犯罪的事,在父面前替我們代言。我們只要依靠耶穌的寶血和他的名,給了我們如此簡單的方法。就是說,只要我們的心常常屈膝在主的面前。這一點都做不到嗎?只要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在上帝面前能夠常常得到新的機會。上帝做好了隨時接受我們的準備,所以我們可以常常悔改,可以求幫助。上帝要我們與這樣的他同在。
他成為我們的王來到這世上,當我們說耶穌是我們的王,其實從耶穌的立場上來看,不成為我們的王更好,就這樣的存在,如果做他們的王有什麼好的呢?王的基本概念不是治理者,不是管理者,而是牧者,牧羊的牧者。那麼牧羊的牧者做的事是什麼?其實牧者總是帶著羊,去喂飽羊,帶到有草的地方保護羊,不要叫狼拖走。耶穌來成為我們的王,就是說他成為我們的牧者來守護我們,他有這樣的意圖。
我們要理解他的意圖,然後去對待他。不知道這一點,僅僅懼怕他是不行的。即使他責備我們,鞭打我們,如果是一個領受恩典的人,也不會因此而感到失望,而會承認他是愛我的,還是會感謝他。如果有這樣的信心,上帝必會喜悅這人。
父親打孩子的時候,想像一下,如果這個孩子撇著眼睛離家出走了,這樣的孩子是不孝子。即使父親打了他,孩子還是進入父親的懷抱,摟著父親,謝謝父親,這樣的話這樣的孩子是合父親心意的孩子。我們要成為越是在痛苦的時候,好像被拋棄的這個時候,越能夠感謝上帝,我們要成為這樣的人。
耶穌是王,不是距離我們很遠,在遙遠的地方治理我們的王;而是進到我們裡面,住在我們裡面以馬內利,是這樣的王。不然的話,我們就只不過是一個受統治的殖民地而已。他並沒有這樣,而是進入到我們裡面支配我們,他是我們的新郎。他不是治理、統治殖民地的王,而是與我們同在,一同受苦、一同疼痛的王。
比如說香港這樣的地方,王雖然在英國,但還是管理著香港,那就只是殖民地。做那個王的百姓並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反而當返回的時候,歸回的時候會感到很榮光。
同樣的道理,過去高麗時代,我們國家的王當中有一個高麗忠軒王,他是王當中唯一的混血王,就是元朝的公主與我們國家的高麗忠烈王結婚生下的兒子。他的母親的勢力因為是從皇帝那裡來的,是皇帝的女兒,所以很強大,父王的勢力遠不如母親的勢力強。他是在母親身下接受教育的,所以說的也是元朝的話,接受的是蒙古話教育,當然他也說韓國話。
但這個人比起做這個小小的國家的王,他更感到驕傲的是做元朝皇帝的外孫子。後來他成為高麗的王,繼承王位之後,馬上到了元朝去,在那裡生活,直到他的王位結束的那一天。他在那裡怎麼治理國家呢?由大臣們向他報告,寫信報告給他,然後他來處理。在他作王的五年期間,他一直這樣做。皇帝命令他“你趕快到高麗去吧,再怎麼喜歡元朝也是一樣的,你要趕快回到你自己的國家。”反而元朝的皇帝趕他回去。結果他不想回去,把這個王位讓給了自己的兒子,“你去吧。”
這個人非常喜歡元朝的皇室,並不喜歡跟元朝相比太渺小的一個高麗國。他名分上是作王,但是其實他根本就不能與自己的百姓一同受苦,也不與自己的百姓共同擁有風俗,並不想與他們一同受苦,一同生活,只是想享受元朝的榮光。他作為王卻在元朝,那個時候高麗會怎麼樣呢?原來就已經是殖民地了,因著他更成為殖民地,更痛苦。他在元朝生活的所有的生活費都由高麗來為他支出。
還有那個時代的高麗女人們,她們的身世多麼慘哪。每一年都會有很多的女人被帶到元朝去做宮女,有做侍女的,把最漂亮的女人帶到那裡去。偶爾也有那樣的女人回來,被離婚了,或者是趕回來的,人們把這樣的女人叫作還鄉女。但是她們的身體已經被玷污了,回到家鄉會得到什麼樣的待遇呢?會歡迎她嗎?自己的女兒作為處女被帶走,結果懷孕回來,或者是生完孩子回來,所以她們回來只有獨自生活。她們是已經失去情操的女人,所以就把她們叫作還鄉女。
其實還鄉女是很可憐的,並不是她們自己想要去,是勉強被帶走的。她們回到自己的故鄉也得不到應得的待遇,被看不起。殖民地的痛苦就是這樣的,僅僅看這一點就可以知道百姓的生活是多麼的痛苦。這就是殖民地的生活。
耶穌原來在天上,何必來到地上呢?在天上就可以治理這地上,何必要成為肉身來到這地上受苦難呢?但是他卻親自成為肉身,成為僕人的樣子至死服從,經歷了人的痛苦、疲憊、冤屈,所以擔當了我們的死,擔當了我們的痛苦,這是多麼大的愛呀。我們如今得到了這愛,那麼當看到犯罪的人的時候,不要想我不會這樣做的,而要想我也可能處在那樣的位置上。所以要以溫柔的心去挽回人,讓我們時常擁有這樣的心,能夠讓自己常常警醒。為此禱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