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印記
加拉太書講解(三十二)
【加6:17】
講道:李基宅牧師
翻譯:孔睿
錄入整理:庇哩亞人bereaspring
從今以後,人都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加6:17)
現在是加拉太書最後的部分。保羅比任何人所作的工都多,比任何人所受的逼迫都多。這些逼迫,從猶太人那裡所受到的逼迫非常嚴重。猶太人在帖撒羅尼迦那裡想要殺害他,然後他逃到庇哩亞那裡去的時候,帖撒羅尼迦的人又趕到那裡去,想要抓他。還有在亞細亞那裡被石頭打,人們以為他死了,結果他又站起來接著去傳道。
不僅猶太人,外邦人也逼迫他,“宙斯是我們的神,因著你,我們的亞底米神,還有宙斯神受到了譭謗。”所以外邦人也站起來想要殺害他。到這裡還沒有什麼可說的,但是就連信耶穌的人也不放過他,信耶穌的人說他“這人算什麼使徒啊?這人從來也沒見過耶穌。”譭謗他。還有,說他是說謊的,也不算是使徒,卻說自己是使徒等等,拿出各種譭謗的話來說他。還有,說什麼保羅否認了猶太人的信仰,說是廢除割禮,廢除律法,這樣的辱駡保羅。
在這樣的逼迫中,上帝與他同在。他顯出了許多的證據證明上帝與他同在,也結出了許多的果實。靠著這樣的力量他能夠將事工進行下去。他的心非常的剛強,什麼樣的逼迫也無法把他打倒。同事的背叛還有逼迫都無法打垮他,他的心非常的正直,他是這樣的一個人,不容納背叛的人。這樣的人是在真理裡面充滿恩典的人。
與今天的基督徒們相比較的時候,與今天的工人們相比較的時候,今天的工人們太軟弱了。今天的同工們,別說去進行上帝的事,因著自己的問題總是跌倒,因著自己個人的問題。自己有什麼問題呢?受到財利的誘惑,或者是這世上的宴樂,或者是什麼逼迫。還有更原始的問題,就是被定罪,自己的不完全,因為這些而被定罪。總之,總是累積了自己的問題,結果他就根本沒有餘力去想上帝的事。如果是說做上帝事的人,那麼就不應該被自己的問題所捆綁。
為了幫助工人們能夠做到這一點,耶穌也特別施恩給人。特別是很多人心地很善良,願意遵守上帝的法。然後過了信仰生活以後,因為有肉體,肉體常常犯罪,受到誘惑,也犯罪,也跌倒。這些事我們要每一天向上帝去告白,然後每一天擁有新的心。上帝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所以常常能夠放膽地去做。不是因為自己很棒,而是因為有主的恩典,所以能夠放膽,能夠坦然無懼。這就是有信心的人與沒有信心的人的區別。
我們剛開始過信仰生活的時候,總是常常犯同樣的罪,還有很多的過犯,有很多事情叫自己無法坦然無懼,所以什麼事情也做不了,總是被自己的問題所壓制捆綁著,站不起來。但現在如果成熟了的話,那麼就應該能夠超越那些問題,要承認自己,承認什麼呢?我是肉體,承認這個事實。我的肉體在這世上受誘惑,總是受誘惑、被誘惑的那樣的目標,我要承認這一點,不要覺得很奇怪。
牧師也是一樣的,牧師也會受誘惑,也有受誘惑的時候,也有做錯事的時候。然後回過頭來一想,我幹嘛那麼做呀,這不在浪費時間嗎?如果是軟弱的人會因著這些事情而被捆綁,而感到痛苦,產生罪責感,無法去傳話語,無法禱告,也無法傳道。但是在恩典裡面堅固站穩的人呢?他會承認自己是罪人,是肉體,然後會決心“我要靠著耶穌活著。”承認耶穌的功勞,然後先去想上帝的國與上帝的義,那些問題就不會給他帶來什麼妨礙。
在作工當中可以發現很多主的僕人們因著那些事情被捆綁,還有聖徒們也把那些事情當作主要的關心對象,以為那就是信仰,以為那是上帝的應許,但是上帝的應許與那些倫理道德,還有那些個人的完成,個人的修養沒有直接的關係。人們總是搞什麼修道院運動,就是累積自己的修行、修養,以為那是信仰生活,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看一下上帝所使用的人吧,亞伯拉罕從道德方面來看,他把自己的妻子竟然交給埃及王,還有他的兒子也一樣去做,跟著他父親一樣地去做。在他人眼裡,真是有什麼樣的父親就有什麼樣的兒子。還有挪亞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喝醉酒露出自己的下體,在道德方面來看真的是沒面子的一個人。但是上帝卻使用他,以他為義,與他同行。雖然比他優秀的人更多,但是上帝並沒有使用別人,而是使用這真正有信心的人。
再就是大衛,在這世上哪裡有比大衛更該死的傢伙了?他趁著自己的百姓到戰場上去打仗的時候竟然犯了罪。而且又為了掩飾自己的這個罪,把在戰場上為了自己作戰的功臣,把他差到敵軍那裡,故意讓自己的功臣戰死,然後佔有他的妻子。但是當他悔改的時候,上帝還是饒恕他,接受他。反而通過烏利亞的妻子那個女人生下了所羅門。
很奇妙吧?上帝的作工怎麼是這樣呢?會讓人想到,上帝怎麼這樣作工呢?就是說上帝做事的時候看的不是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上帝把他的應許這個種子播下去,看一下誰一直到底依靠這個種子。
周圍的人總是受試探,“亞伯拉罕這個大伯,他怎麼能夠這樣啊?”因此而受試探。大衛呢?他的兒子押沙龍想“我的父親怎麼能夠這樣做呢?”因著他的父親而受試探。想到這麼假冒偽善的傢伙,應該把他除去才行,我要成為王。還有挪亞的兒子含,“唉呀,父親不是上帝使用的人嗎?這是什麼樣子啊?”然後就到處去說,去說他的父親。他們都僅僅是從肉眼的角度看他們的肉體,而不是用屬靈的眼睛去看他們。
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沒有親眼見過耶穌這反而是好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過信仰生活。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親眼見到了耶穌,看到他吃飯的樣子,也看到他渾身臭烘烘的樣子,那麼如果想到耶穌就想到他渾身的臭味怎麼行呢?你怎麼能夠信他是上帝的兒子呢?反正他離我們很遠,所以我們能夠信他是上帝的兒子。
同樣的道理,這次世界大會的時候,很多同工們來到這裡親眼見到了金箕東牧師,也見到了李基宅牧師。其實這也有不好的一點,因為當他們這樣親眼見到以後就會覺得“哦,也是正常的人哪,沒有什麼呀,跟別的人也沒有什麼差別呀。”以前想像著視無言就好像上帝一樣,想像著李基宅牧師就好像是一位很有權威的白髮蒼蒼的老人一樣。但是結果來了一看,什麼?只不過是一個青年而已嘛。所以就會很輕看、輕視這樣的屬靈的指導者。
以前憑著信心會很尊重屬靈指導者,但現在因為親眼見到,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看到李基宅黑漆漆的樣子,說話的時候眼皮總是打盹的樣子。確實是我在大會的最後一天實在困的不得了,他們在想到李基宅的時候,可能會想到我打盹的那個樣子。如果是那樣的話,吃虧的只能是他們自己。
他們應該把我看作屬上帝的人,不是說我們沒有什麼做錯的地方,我們也經常做錯事情,也有感到羞愧的時候。但是對於那些事情我們會重新地悔改,再次來到上帝面前得到勇氣。我承認我是肉體,不會想我為什麼這樣,為什麼又這樣,不會這麼想。這就是有信心的人與沒有信心的人的不同。
因為我不是憑著道德或者是我的修養過日子的人,我是作為耶穌的僕人生活的人,所以我沒有判斷自己的權力。我唯獨作為主所使用的人,主使用我的話,我就把自己完全地交給主,所以不會在乎別人怎麼判斷怎麼逼迫怎麼辱駡。
保羅也是,保羅說“不要再攪擾我,我有耶穌的印記,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這印記是什麼呢?是指著傷口說的。耶穌的印記是什麼傷口呢?我們會想到一樣,以前以色列人因為沒有錢,會做別人家的奴隸。然後到了禧年的話就有機會重新回到自己的家。當他得到自由離開的時候,他的妻子怎麼辦?主人給自己準備的妻子還有孩子們怎麼辦呢?要把他們留下來,因為那些是主人給他的,所以他要自己離開。
這個時候如果你覺得:我喜歡主人,我願意繼續做主人的僕人,我想在這個家庭裡面跟主人給我的妻子孩子們一起生活。也就是說,我願意直到死的那日一直做主人的僕人,做奴隸。如果這樣決定的人,要怎麼做呢?知道要怎麼做嗎?就要靠近門框,用錐子穿耳朵,那麼耳朵這裡就會穿出一個眼兒。現在戴耳環的這種風俗,不是以色列人,其他的民族也都有的,但是以色列民族那是上帝命令他們的。為了讓這個耳孔不堵死,所以就會掛上一個環。所以戴耳環的人,意思就是說我是奴隸。這就是印記。
耶穌的印記,我是耶穌的僕人。耳朵帶有這樣的耳孔的人就是說我是僕人,承認我是僕人。就好像這個道理一樣,我裡面有耶穌的印記,我有耶穌的印記,意思是說我是耶穌的僕人。你們如果譭謗我,那不是在譭謗我,而是在譭謗耶穌。我所做的事不是我的事,而是我在做耶穌吩咐給我的事,所以不要再折磨我,叫我痛苦了。我們有耶穌的印記,保羅說我有耶穌的印記,我們也是一樣的,有耶穌的印記,我們是耶穌的僕人。那麼耶穌的僕人應該顯出什麼樣的證據呢?
我在你們中間,用百般的忍耐,藉著神跡、奇事、異能,顯出使徒的憑據來。(林後12:12)
在顯出神跡之前,要能夠忍耐,要會忍耐,然後再是神跡、奇事、異能,這就是我們身上要顯出的憑據。
23他們是基督的僕人嗎(我說句狂話)?我更是。我比他們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24被猶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減去一下;25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遇著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裡。26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27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饑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林後11:23-27)
這些都是作為耶穌的僕人所顯出的樣子,所顯出的憑據。如同保羅在加拉太書裡面所告白的一樣,現在活著的不是我,而是耶穌基督在我裡面活著。所以不必要再被這世上的倫理與道德所捆綁,所絆倒,那些都是很當然的,主很瞭解。我們很軟弱,常常受誘惑,主理解人是這樣的。
但是他不希望人因此而沉淪,而是希望人能夠厚著臉皮,然後繼續向前走。那個時候主不會說“你這個傢伙,你做這樣的事情還希望我跟你同在嗎?”不會的,他還會繼續給你神跡,繼續與你同工。唯獨靠著主的義活著的人,唯獨靠著主的恩典活著的人,並且願意作為主的僕人作工的人,對於這樣的人主願意與他同工,用神跡與奇事來證明。
所以,就如同保羅所告白的一樣,我有耶穌的印記。我們也這樣地告白:我有耶穌的印記。有嗎?我有耶穌的印記嗎?你是耶穌的僕人嗎?我們要能夠放膽地告白:我有耶穌的印記,我是耶穌的僕人!我們要能夠過這樣的生活,為此禱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