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識

哥林多後書講解(三十五)

【林後6:6

講師:李基宅牧師

翻譯:孔睿

錄入:庇哩亞人lf

整理:庇哩亞人bereaspring

 

 

廉潔、知識、恒忍、恩慈、聖靈的感化、無偽的愛心。(林後6:6

 

今天我們來講一下關於知識的認識。人們常說“太過於強調知識了,會缺乏什麼。”乍聽起來好像這話說得沒錯,但這是因為說這話的前提不一樣。因為對於知識帶有誤解,所以才會這樣想。知識並不是一種狹隘的概念。聖經明明告訴我們,上帝通過何西阿先知告訴我們,百姓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無知而滅亡,我的百姓因無知而滅亡。那麼應該怎麼做?要認識上帝,要竭力追求認識上帝,就是要追求知識、認識。箴言書裡面也一直在強調,這些愚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藐視知識,有智慧的人愛知識,尊重傳知識給自己的人。

 

知識是非常重要的,耶穌也說過,永生在哪裡?在於認識,認識耶穌,認識差他來的獨一的上帝才是永生。就是說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不知道才出現的,因為缺乏知識,很愚昧,所以才會出現問題,因此我們要認識,要知道。要知道的很多,那我們要知道什麼呢?我們要知道上帝,為此要知道他所差來的耶穌基督。但是人們很輕率地去對待這個知識。在哪個方面體現出來呢?就是把認識上帝這一點看得非常輕,小瞧它,大概地說自己認識,只認識了一點,知道一點,就說自己認識了,這成為了人的習慣。失敗的原因就在於這樣很簡單地去想,很著急很馬虎地去想,所以不能成功。

 

在世上無論做什麼事情也是,對於一件事情,“我們去瞭解一下吧。”既然要瞭解,就應該徹底瞭解,其實直到你死的時候還是應該說“我還是不知道。”但是人們稍微瞭解一點就說“我知道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對於世上的東西你去認識尚且是這樣,更何況是認識上帝,認識耶穌基督的事,又怎麼能夠那麼輕率地對待呢?

 

聖經上說認識耶穌基督的分量的長闊高深是無法測度的。我們應該對此帶有期待,對於認識耶穌基督帶有期待,對於認識上帝不要輕易滿足,不要認為到這種程度就行了。對於上帝的大,上帝深奧的旨意,認識這些是沒有限度的。人的壽命最長不過120年,就算是活了120年也沒有人能說“現在我全知道了”,所以我們一輩子都要為了認識上帝而努力掙扎。

 

那麼認識是什麼?難道是背誦什麼內容,或者是擁有了什麼樣的概念?如果是這樣認為的話,那麼這就是太大的誤解了。人們以為認識就好像選擇題似的,選擇對了,認為這就是認識。這是因著現代式的灌注式教育方法而出來的對於知識的認識所帶有的誤解,對於這種灌注式教育方式在中國怎麼來表達呢?說是填鴨式,用什麼來填?以前做北京烤鴨的時候,為了讓鴨子趕快肥起來,把一個管子插在鴨嘴裡,然後把飼料灌注在鴨肚子裡面,這樣鴨子很快就會肥起來。因為要想滿足北京烤鴨的需求,鴨子應該趕快長肥,所以就以這種方式來喂鴨。

 

但是我們所說的認識不是以這種方式去認識,不是說你背了很多東西就叫認識。既然說認識,那麼應該到哪種程度呢?一同體驗的程度,我對於那位元的認識要擁有體驗,要能夠體驗到他,擁有與他同樣的體驗,擁有與他同樣的感情,同樣的意思,與他有同感,對於傷痛、悲傷都能夠有同感,這才能夠說得上是認識。

 

我們說認識耶穌的時候,不是說知識方面的認識。比如說背下來了耶穌出生在哪一年,做了什麼事,然後什麼在前什麼在後,馬太福音的第幾章出來的那句話語的背景是在前面,是那之前的事,然後路加福音幾章出來的那段話語是那之後發生的事,這些事情都瞭若指掌,然後就說“我知道了。”不是的,這並非認識,而是要與他有同樣的體驗,就是與他的體驗聯合。

 

我們受浸禮也是為了與那位聯合,與他的一切,他的旨意、他所做的事、他所說的話,與所有的一切聯合,與他一同經歷。真正經歷耶穌的人,認識耶穌的人,就會像耶穌一樣降低自己,然後會侍奉父上帝,在這地上會受苦難。儘管受苦難,還會為了危害自己的那些人去禱告,去侍奉他們,雖然心靈感到痛苦等等,這一切都包括在內,認識是把這一切都包括在內的。

 

我們說認識聖經也是,其實聖經對於有些人來說真的無法理解,如果他說理解,那也只能是謊話,為什麼?因為他沒有那樣的經歷,為了福音而獻身的生活他並沒有,所以他根本不可能理解聖經。只能說他對於拯救自己的耶穌基督的恩典有了認識,而並不能代表他認識了整本聖經。因為認識整本聖經的話,不是你的生活不發生任何變化就能做得到的。

 

十年前讀經的時候跟十年後讀經的時候會不一樣對吧?我們在做上帝的事之前和做上帝的事以後看聖經的時候也不一樣,所感受到的也不一樣。我們現在一直在講哥林多後書,說了很多傷心的事,沒有感受過這種痛苦的人,沒有經歷過在侍奉上帝的過程當中所遭受的痛苦的人,和每天在侍奉上帝的過程當中天天經歷痛苦的人所看到的能一樣嗎?非常不同。所以我們說認識上帝不是站在遠處袖手旁觀的事,而是完全把我自己的身體扔進去與他聯合,這個時候才能夠認識。

 

現在人們的問題在哪裡呢?並不在於知識太多了,這不是問題。“知道的太多了。”這不是問題。問題是就好像舔西瓜似的,僅僅舔下外皮而已,所以才出現問題。因此我們要徹底認識,不斷認識,要體驗,要有共感,對於聖經所顯明的上帝的心靈要能夠有共感。

 

為了叫人能夠做得到這一點,因為靠人的力量去認識上帝是不可能的,所以上帝差來了兒子。即使看到了也不可能做到,所以又將聖靈差給人,讓人接受聖靈的感動,從而更加去認識上帝的心。“誰知道上帝的心去教導呢?就是領受聖靈、被聖靈充滿、服從聖靈的我們才認識上帝的心。”保羅這樣說。所以我們不要把知識看作與靈感相反的東西,不要把它看作與真正認識、真正愛上帝是相對的概念,不應該這樣看待知識。我們一輩子要不斷認識上帝,認識上帝的這個水準要越來越深。

 

知識再加上節制,這話的意思不是說知識需要節制。說到知識加上節制,有的人就說“不要知道太多。”上帝從來沒有這樣說,而是叫我們要認識、要認識。知識再加上節制,這個意思就是說既然知道了,你就要體驗。你既然已經知道了,那麼就要帶著你所知道的去節制自己,這樣才能夠有體驗。比如說能力,我知道了能力非常重要,知道了通過天使能力降臨到我們裡面,也知道了如果不好好利用這些天使的話,這些天使就會變成迷惑的靈。

 

我們得到了如此驚人的知識,那麼今後要怎麼做?就要徹底去做。那麼今後就不要隨便懶惰,不要隨便說話。“反正就我自己,我說兩句罵人的話又怎麼了?反正就我自己在,也沒什麼關係。而且我也不是對著人說,我是對著汙鬼說。”我一個人的時候偶爾罵汙鬼,然後慢慢的這竟然變成了習慣,罵人的話很容易從我嘴裡出來。我有一次突然對孩子們說了一句罵人的話,“你們這些小兔崽子。”然後我就在心裡想:原來這樣做也不行,原來這樣做也會成為習慣啊。

 

你認識到了迷惑的靈這個存在,你知道的話就需要節制。不是說對於你的認識去節制,不是說節制你自己的知識、你的認識,而是說既然你認識了,既然你知道了,那麼你就要節制。

 

總之,我們要更加深入地認識上帝、體驗上帝,與他有共感。如果只是部分認識的話,這樣的人就會犯錯誤。因為總是知道一點兒,部分的知道,不是全面的知道,我們要全面的認識。你一個勁兒地教導,那麼就會改變人嗎?人們都會逃跑的。

 

第一次來教會的人,你抓住他就一個勁兒地教導他,那麼他會跑的。你把自己所知道的都說出來了,但是人家會跑掉的,然後你就會想原來知識也不是最好的。不是說知識不好,是因為你不知道,如果你多知道一些的話,知道得更全面的話,你就會知道人不是靠著你單方面的教導就能改變的。你如果知道這個道理的話,就不會這樣去對待人的,你如果對人有更多的瞭解的話就不會這樣。對於上帝做事的方式,你如果更加瞭解一下的話,就不會這樣沒有節制的從頭到尾這樣強制性的灌注給人。因為你不知道,所以才有這樣的事。知道的人因為知道,所以看事情的時候會多樣化的去看,用更廣闊的角度去看,所以要認識。

 

謙卑也是,人們認為有學問的人很傲慢,沒有學問的人很謙卑,其實並非如此。仔細看一下,大學教授們看起來很謙卑還是很傲慢?其實他們非常謙卑,他們沒有自己的意見,他們絕對不會說這是絕對的,肯定是這樣。大學教授們非常小心,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所說的話是非常多的知識堆上面的一點灰塵而已,所以他們不會拿著自己所說的話非常充滿自信地去主張。甚至教授們在教導的時候,如果學生提問,然後反駁他所說的話,那麼教授們會說“不要對我說什麼,我只是告訴你們誰誰誰是這樣主張。”他們是以這種方式去傳授知識,他們不會說這是絕對的。

 

現在神學校邀請我做講師,我拒絕了,也有一部分這樣的原因。福音是需要我們帶著確信很強烈地去做,但是神學家們太小心翼翼了,他們只能那麼謙卑,因為一切都不是很確實的。但是哪怕愚昧一點,我們是很單純很愚昧地去相信對吧?對於上帝的話語很單純的相信,帶著確信去傳。因為我們是靠著聖靈認識的,不是靠著研究知道的,而是上帝教導我們,所以才知道的。我們不需要得到誰的考驗,因為我們靠著聖靈可以確實地知道,不需要到哪裡接受驗證,所以我們可以靠著聖靈很確信地去傳。而神學家們因為知道的太多了,所以常常只能以這種方式來說。

 

總之,我們要認識,我們要更多地去認識,不是僅僅作為知識去認識,還要靠著聖靈認識。在進一步要更加的謙卑,我們要為了認識耶穌基督的那個分量,使那個分量更高,更高,達到無限的那個分量,為此要努力。庇哩亞研究課程也是,你要帶著期待,想要認識的時候你才可以知道,如果你認為我現在都知道了,那麼你就再也看不到那裡面所包含的內容了。

 

現在我們禱告的時候,讓我們為了認識聖經,為了認識上帝,能夠直到死的那日謙卑,為此禱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灣聖樂教會 的頭像
    台灣聖樂教會

    庇哩亞台灣聖樂教會Berea Taiwan SungRak Church

    台灣聖樂教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