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恩典
哥林多後書講解(四十八)
【林後7:5-16】
講師:李基宅牧師
翻譯:孔睿
錄入:庇哩亞人fyh
整理:庇哩亞人bereaspring
我們從前就是到了馬其頓的時候,身體也不得安寧,周圍遭患難,外有爭戰,內有懼怕。但那安慰喪氣之人的上帝藉著提多來安慰了我們。不但藉著他來,也藉著他從你們所得的安慰,安慰了我們,因他把你們的想念、哀慟和向我的熱心,都告訴了我,叫我更加歡喜。我先前寫信叫你們憂愁,我後來雖然懊悔,如今卻不懊悔,因我知道那信叫你們憂愁,不過是暫時的。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因為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你看,你們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我雖然從前寫信給你們,卻不是為那虧負人的,也不是為那受人虧負的,乃要在上帝面前把你們顧念我們的熱心表明出來。故此我們得了安慰。
並且在安慰之中,因你們眾人使提多心裡暢快歡喜,我們就更加歡喜了。我若對提多誇獎了你們什麼,也覺得沒有慚愧,因我對提多誇獎你們的話成了真的,正如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都是真的。並且提多想起你們眾人的順服,是怎樣恐懼戰兢的接待他,他愛你們的心腸就越發熱了。我如今歡喜,能在凡事上為你們放心。(林後7:5-16)
保羅給哥林多教會寫了信以後,哥林多教會的反應並不好,在哥林多前書裡面可以看到,裡面有責備一些人的話,還有指導他們一些問題的內容。因為問題很多,所以今天人們常常帶有偏見,認為哥林多教會是問題最多的教會。大家也可能聽過這樣的話。一般什麼樣的人會這樣主張呢?反對聖靈恩賜的人一般都會這樣說,不喜歡說方言,主張方言已經消失了的那些人,他們常這樣說。
為什麼?因為哥林多教會說方言很多,也出現了很多屬靈方面的恩賜。那是因為保羅在那裡呆了很長時間,比別的地方用了更多的心去教導他們,直接在那裡牧會了,所以他們在屬靈方面很深入的進去,也因此出現了很多恩賜。但是保羅離開那裡以後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所以保羅就通過寫哥林多前書這封信來指責他們的一些問題,這件事應該這樣做,那件事應該那樣做,指出他們的問題。
後代人就拿著這封信說“看看,哥林多教會的人因為出現很多屬靈的恩賜,所以問題不是也出來很多嗎?所以說方言這些都是最小的恩賜。”就這樣反對聖靈的恩賜。一般反對恩賜的人都把哥林多教會看得非常不好,但其實哥林多教會並不是問題特別多,而是因為保羅對它很關心,這個教會很復興,影響力也很大,因為保羅很瞭解那個教會,所以才很具體地指出他們的一些問題。因為信賴他們,所以才這樣的。不能因此就認為這個教會的問題特別多。
看到他的信以後,有的人悔改,也有的人調頭,但也有些人心懷他意,說“那人也不是使徒,也從來沒有跟隨過耶穌,卻稱自己是使徒。”就這樣的譭謗保羅。後來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連保羅所傳的話語也加以批判。但是其實這樣的批判並不是從哥林多教會那些人自己裡面很自然的產生的,而是從哪裡聽到的,所以才這樣說。
像這種不好的想法,譭謗上帝的話語,褻瀆上帝的話語,帶有這樣惡的想法,其實大部分都不是很自然的從我們自己裡面產生的想法。可能我們會認為是我們自己這麼想,但其實並不是從自己裡面出來的,而是誰播下了種子。
我們就好像一塊田地一樣,根據播進來的種子不同,你也會跟著改變。受試探的人也是,遇到什麼困難,感到痛苦的問題,或者有什麼矛盾,其實這些都不是從自己裡面很自然的出來的,而是誰播下了種子。我們要知道是誰播的種子,那不是我們自己的,可能是人播下的種子,有人過來隨便甩下一句話,因著說出的這句話,種子就播下去了。
魔鬼很瞭解這一點,所以他不必多說,不必多費口舌,只要用一句“真的嗎?”就給亞當的心裡播下了種子。“真的?是說不能都吃嗎?”當你回答他的這個問題的瞬間,你就已經進入到他的圈套裡面了。“真的嗎?”當人家這樣問的時候,你肯定要解釋,“不是這樣的。”當你這樣要去解釋的瞬間,就已經進入到他的圈套裡面了。當魔鬼這樣跟你說話的時候,最好應該怎麼做?“什麼傢伙,竟敢對人說話。”應該馬上離開,不理他。他在那裡已經放下了暗閘,你只要進到他裡面就會被他套住,只要跟他對話,肯定就會被套住。
我在中國的時候,常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比如我到一個新的教會去,那裡的牧者要試驗一下這個人值不值得信賴,他首先問的問題就是“你認為能不能吃血?”他想問的是“是不是吃血就不能得救”。對於他的這個問題,“吃血也沒有關係,這跟救恩沒關係”,或者“不能吃血”,我應該從這兩者當中說出一個答案給他。但是要知道這兩者當中,不管你選擇哪一種,在你回答的瞬間就已經落入圈套了,當你回答的瞬間就已經進入到他們已經設置好的圈套,那麼你就已經輸了,已經結束了。
我如果說“不能吃血”,在那瞬間就已經陷入到他們的陷阱當中,沒有辦法好好傳話語,就受到他們的掌控了。但是反過來,如果我說“沒關係,可以吃血。”那麼他們會說“那你走吧。”為什麼?因為這樣問的人,他們的主張都是不能吃血的,吃血沒有辦法得救。我第一次被提問的時候,我回答了他們,結果被趕出來了。
從那以後,我就不再回答他們,不再進入到他們已經設置好的陷阱裡面,我就回避他的提問。然後給他說明什麼呢?庇哩亞研究院課程第二課《聖經與聖書》這部分,我就會給他們講解。因為他們現在陷入到“不能吃血”這樣的想法當中,他們就是因著舊約聖經利未記裡面的話語,所以才這樣主張。
因為這些人把利未記和耶穌的話語都當作是上帝的話語,給他們同樣的權威,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主張。所以我就暫時先不回答他們的問題,然後給他們解釋聖經與聖書的不同。這些人接受了我所講的內容,接下來再說話就容易了。有的時候他們反應很快,即使我不再多解釋,他們就已經聽明白了。如果你進入到對方已經畫好的那個圈圈裡面的話,那麼你就已經上當了。“真的嗎?真的說不許你們吃那樹上的果子嗎?”對此乾脆不做出回答,不應該理他。
今天也是一樣的,你好像認為是自己心裡這麼想,但其實那不是你的心,是誰播在你心裡面的想法。“明明播下了話語,播下了道,但是卻出來其他的東西,這是怎麼回事呢?”門徒們問主。主說“是仇敵晚上來播下了種子,因為有根,所以就會發芽。”要知道這一點,肯定有播種的人,所以我們要警醒。
比如說一個人對教會帶有不滿,他認為那是自己的想法,但絕對不是,肯定是通過誰聽到的,可能自己都想不起來。哪怕是一句話,有人這樣向你說了,或者是你聽到了,然後這就成為了你的想法。魔鬼的手段就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魔鬼不會說“聖經是人寫的書”,他也不必要說“聖經不是上帝的話語”,魔鬼不會這樣說。他會設置一個圈套,讓你自己去這麼想。方法之一是什麼呢?就是分類聖經。怎麼分呢?你到中國去隨便找一個對聖經稍微有點認識的人,你問他“聖經應該怎樣分類?”回答都是千篇一律,其實可以說是他們的常識,他們都是怎麼分的呢?摩西五經、歷史書、詩歌書、智慧書、預言書,預言書也分為小預言書、大預言書,這樣來分。大部分基督徒都這樣學習,小先知書、大先知書、智慧書、歷史書。“使徒行傳是什麼?”“歷史書。”“好,對。”然後就為他鼓掌,就這樣慢慢的感覺不到有任何問題。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當中,很自然在你心裡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呢?聖經是什麼?看一下你怎麼分類的就可以知道,智慧書、詩歌書、歷史書,這是按照什麼分類的?這個標準是什麼?怎麼這樣分類呢?這是歷史書,還是詩歌書,還是智慧書,這是按照文學體裁來分類的。也就是說,他們把聖經看作文化作品,當作一種文化作品來看。
這樣學習的人,雖然從來沒有人教他“聖經是文學作品”,雖然他從來沒有這樣學過,但是因為幾十年的時間一直這樣學習,所以很自然的他就會帶有什麼樣的態度?“聖經是人寫的文學。”他就會從這樣的角度上來看聖經。不是說“我一定要從這個角度來看”,而是在你裡面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想法,很自然的就會這樣去看。
因為你不知不覺當中就開始以這樣的方式來看聖經,心裡已經有了這樣的想法,那麼結果會怎樣呢?“摩西五經不是摩西寫的,看一下,體裁都不一樣,有時候說‘耶和華’,有時候又說‘耶和華上帝’,這哪是一個人寫的?”然後就主張“這是不同的人寫的,然後把它編輯在一起。但是這中間應該把它整理好,變成好像一個人寫的一樣,但是卻沒有整理好,所以這裡這麼稱呼,那裡那麼稱呼。”就出來這樣的主張。現在就有這樣的主張,這幾乎成為了一個定義,大家都這麼認為。如果到一個地方去問“摩西五經是誰寫的?”如果你回答是摩西寫的,那麼教導的人就會在心裡嘲笑你,因為他不這麼認為。
因著不小心,因著很輕易的扔過來的一句話,就受到了影響。如果我受了試探,我產生了憂慮,或者我看不到使命,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肯定有什麼東西進來了,有誰播在我裡面了。可能是人給的,不僅是人,魔鬼也會這樣做。當然魔鬼做工的時候肯定會使用人來做事,宇宙當中的一切都在魔鬼的手掌中,魔鬼可以支配這地上的一切,從土裡出來的一切他都可以利用。
在魔鬼正式的將那樣的想法放在加略人猶大的心裡之前,他已經利用了周圍的一切,最終魔鬼的想法一進入到這人裡面,他就開始有了要賣耶穌的想法。這個速度非常快,沒有辦法再調頭。後來他不是也後悔了嗎?雖然後悔,但已經錯過了時候,所以自己不是自殺了嗎?其實直到那之前,這個人是因為被魔鬼遮蔽了眼睛,看不見耶穌。哪怕是在最後一瞬間,如果他看到耶穌的話,就不會那樣死了,他可能還是會活下去。
我們不能讓別的東西進入到我們裡面,即使進來了,也不能讓它在我們裡面發生作用,不能叫它在我裡面紮根。連上帝的話語進入到我裡面都有可能紮根,也有時候不能紮根,有時候也會長一段時間就枯乾了,有時候也會長大。如此有能力的上帝的話語都因著我而受限制,那麼世上的王,也就是魔鬼播下來的種子,為什麼我們不能這樣去限制它呢?
上帝的話語更厲害還是魔鬼的話更厲害?當然上帝的話語是活潑、有生命力的,是更強的。連這上帝的話語你都能夠限制它,那麼魔鬼給的想法,還有人給你帶來的那些屬人的想法,為什麼你無法克服掉呢?更何況我們還有上帝的話語,我們要靠著上帝的話語勝過這樣的想法。
上帝的話語我們都很清楚,只要順從話語就可以了,“但那也是......”問題就在這裡,人們總是看到其他的情況。上帝使用的人,上帝想要與他一同分享榮耀的人是不會說“雖然話是這麼說,但那也是......”是不會這麼說的,不論什麼時候都會把上帝的話語放在最上面,放在第一位。
我們要讓自己所知道的和行為保持一致,上帝找的是這樣的人。亞伯拉罕是這樣的,摩西是這樣的。耶穌也顯出這樣的樣子,在他面前,什麼也無法妨礙他順從上帝的命令結果實。
視無言也是這樣的。這世上哪有這樣的父母啊,雖然在作禮拜,但是聽到孩子快要死了的消息,快要斷氣的這樣的消息,並不是趕快跑回家去看看孩子,哪有這樣的父母呢?當師母站起來要出去的時候,牧師卻命令她坐下來,“你要去哪兒?!”但是世上又有哪個媽媽這個時候會聽丈夫這樣的話呢?當聽到孩子快要斷氣的消息時,媽媽根本就不會顧別的,做媽媽的人都有這種心情。如果說孩子怎麼樣了,那真的是什麼也顧不了。
比如說現在“歲月號”這艘船沉沒了,“我的孩子現在快要死了,得趕快去救他。”但是這個時候卻是禮拜時間,有哪個媽媽會呆呆的坐在這裡作禮拜呢?肯定都會去救自己的孩子。而現在牧師家的情況就跟“歲月號”沉沒的情況是一樣的,但是他卻在那裡作禮拜。
牧師甚至在禮拜結束以後還是笑著跟信徒們握手。回家的時候孩子已經快要死了,再怎麼搖晃他也醒不過來,沒有任何的希望。儘管如此,牧師他們還是這樣的守了禮拜,所以上帝使用他們的信。
禮拜當然重要,視無言也可以找出其他藉口,“雖然禮拜重要,但那也是......”也可以找到很多藉口。其實我們不管什麼事情都可以充分的找到很多藉口,哪裡有沒有藉口的人呢?當上帝命令亞伯拉罕把兒子獻上的時候,“是的,上帝要什麼,我應該都獻給上帝,但是那也是......”“要獻上十分之一。”“對的,是應該把十分之一獻給上帝,但是那也是我現在太難了。”
人們都會這樣想,但信仰不是這樣的,這跟宗教生活不同。你到底是在過宗教生活還是懼怕上帝,看看行動就知道了,以後上帝都會判斷的。現在看起來好像是飽滿的穀粒,但是後來一看發現都是糠秕,只有外表,卻沒有內在,這樣的都會被扔掉,以後都會重新來審判的。
在上帝的話語面前,還有什麼別的理由呢?我們原來一無所有,是要下地獄的人,在這地上是要受詛咒的人,沒有上帝的幫助,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會如何荒唐的死去。但是現在卻活著,心臟在跳動,能夠吃飯,還能夠這樣的作工,還有力量,腰還是直的,還有這樣能夠作工的環境。
上帝賜給我們的話語,賜給我們的使命都是王的命令,王中之王,所有的王都要屈服的那王的命令。我們是奉差者,受差遣者。現在我們不是自己想做,隨著自己意思在做,而是在順從王的命令,這就是使命者。不要說“我從來沒有接受過這樣的使命”,那是因為你忘恩負義,不是你沒有得到。
既然你領受了恩典,那你想一下,為什麼會給我恩典?我是該死的人,是該代代受詛咒,是這樣的人。以前是上帝的仇敵,受詛咒,受一輩子詛咒也是活該,我這樣的人即使使用我一輩子,不管你吃沒吃飯,“你只要過來服侍我就好。”即使這樣,我們也要能夠感謝主,“我是毫無益處的僕人。”這是我們的身份,我們是這樣的人。但是他卻把兒女的權柄賜給我們,還應許給我們天上的榮光。並且我們在這地上即使給主的僕人一杯水,他都會賜給我們獎賞,都會計算的。其實僅僅打一杯水這算什麼呢?看起來不算什麼,他都會報償給我們。
全能的那位都這樣的應許我們,對於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沒有一件事會成為徒然的,都能夠得到報償。他並不是拯救了我們,然後說“你們自己看著辦吧”,而是把我們連接在教會,作為教會的枝子,讓我們在教會裡過信仰生活,得到養分的供應,讓我們能夠成長,讓我們跟他合一,能夠做更大的事,給了我們兒女的權柄。
這樣做事的時候,魔鬼會放過你嗎?當然會折磨你,不讓你做事,但是上帝又給我們能夠禱告的能力,叫我們能夠使用耶穌名的能力,叫我們能夠趕鬼,我們得到了這樣的恩典。
那麼想一下,本該受詛咒的人,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恩典?他對我有什麼期待呢?沒有別的,不是說為了上帝做什麼,只是把你所得到的分給更多的人,叫那些人也認識到這榮光,知道這個喜樂,叫那些人也能夠體驗到你所體驗的。你不要自己獨吞,跟他們一起分享。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苦難跟隨,因為有魔鬼作工。但是即使好像常常受逼迫卻不會跌倒,常常被圍攻卻不會絕望,常常好像很貧窮卻常常是富足的,常常好像被打卻常常是剛強的,你們不是這樣的人嗎?
上帝給了我們這樣的應許,所以我們所得到的使命是很確實的。那麼就看誰得到了這個恩典,誰懂得感謝,那麼就決定了誰是使命者。懂事的人,能夠理解上帝的心、能夠討上帝喜悅的人,也就是凡是蒙恩典的人都能夠擁有這使命。
當人們這樣譭謗保羅的時候,後來保羅差提多去了,去了以後卻很久沒有回來,所以他就開始擔心。他原來應該去哥林多那邊,但是他差了提多去,提多卻沒有回來。這個時候如果我親自去哥林多的話會怎麼樣?如果跟那些太不像話的人面對面的追究的話,那麼就會支離破碎了,應該小心翼翼的給他們解決好這些事情。如果我親自去的話,他們如果跟我說“對不起”,那也就算了,但是如果他們說“你算什麼?”如果在你眼前這樣說你的話,那個人就再也沒有機會了,關係就會斷絕。
所以保羅很小心,就讓提多替自己去看一下情況,“你去看一下。”那些人即使藐視提多,那也只是藐視提多而已,也並不等於藐視保羅,所以他就先差了提多去。他一直等著提多回來,但是一直不回來,他就去了馬其頓,他沒有辦法去哥林多,就先去了馬其頓。他到馬其頓那裡也吃了很多苦,被攻擊。其實他去那裡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作工,但是在那裡也發生了很多事情。
就在他非常痛苦的時候,提多終於回來了,給他帶來的消息讓他很受安慰。“那些人大部分都悔改了,他們也感到很心痛,所以他們對我非常好。”聽了這些話保羅就放心了,於是就以喜樂的心又寫了這封信。但是不僅有好消息,還有一些人說“保羅也不是使徒”,仍舊這樣的攻擊保羅,所以保羅在信裡又提到了這部分的內容。
如果恨保羅,又有什麼大不了的?你恨保羅,藐視保羅,有什麼了不起的,好好過信仰生活不就行了嗎?不是這樣嗎?你藐視保羅,但是你過好信仰生活不也行嗎?但卻不是這樣的,如果你藐視保羅的話,會與保羅所傳的這話語也斷絕。人們會聽播種子的人的話,這樣的話就會接受那些人歪曲的信仰。雖然這是人與人的關係,但這個關係非常重要。
有人說“我不喜歡視無言,但是上帝的意圖挺好的。”其實這是互相矛盾的。不喜歡視無言,那麼這個人肯定也要與上帝的意圖斷絕開,因為這是從視無言那裡出來的。而且上帝的意圖也不是像一塊完整的餅乾似的已經完全出來了,“你拿走吧。”不是這樣的,不是說拿走就能都拿走的。這是不斷從他裡面出來的,不斷的從視無言那裡出來。如果你僅僅拿走一部分就認為“我知道了,不要視無言了。”然後就認為“我已經認識了上帝的意圖,不在乎視無言又能怎麼樣?”其實這是不像話的,這個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認為你已經全部認識了上帝的意圖,當你這樣想的瞬間就已經墮落了,在那瞬間就墮落了。因為你認為在他身上再也不用學什麼了,那個時候你就會馬上變臉,離開教會,出去自己作工。
這說明你肯定還不認識,為什麼?如果你真正知道了上帝的意圖的話,那麼你就不會以那種方式去作工了。你一離開教會也不趕鬼,也無法講律法和福音的關係,也無法講耶穌的名,這是為什麼?說明你還有懼怕。你如果認識了上帝的意圖,又怎麼會在上帝的意圖面前懼怕呢?如果你認識了上帝的意圖,肯定會把它放在最上面的,放在第一位。你怎麼會把它放在後面,先考慮你的自尊心,或者先考慮其他的條件呢?這就已經證明了你不認識上帝的意圖。
沒有使命就說明你沒有得到恩典。嘴上說“我得到恩典了”,即便是哭著說也沒有用。如果你真的得到了恩典,那麼你就會有使命,就會去作工,但是你卻沒有這樣,你還是把其他的事情放在首位,那麼就說明你還沒有得到恩典,你還不知道這恩典是什麼樣的價值。你再怎麼辨明也沒有用,這些都會受到審判的,以後上帝都會計算的。真理是絕對的,如果離開保羅的話,也很自然的就會離開保羅所傳的話語。
我們要知道自己得到了恩典。其實我們根本不虧本,我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因為我們本身就已經失去了一切,不但失去了一切,甚至我們還要在地獄裡面受永遠的刑罰。而如今我們擁有了這些,而且主還一直在給我們。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還有很多人走向死亡,那我要做什麼事?答案很明顯,我要擔當這使命,把我所得到的這生命、這話語傳出去,然後使用我這二十年、三十年的短暫人生,做好這事。
如果你因為做主的事沒有錢,餓死了,那麼這就算是殉教,但是我卻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殉教的人。全部都是因為什麼?明明告訴我們只要有日用的飲食就要滿足,但是人們卻不滿足,想要跟別人一樣的生活,所以覺得自己很不足,很缺乏。但是你看一下,只要你有穿的,有吃的,其實就不需要其他的了。只要你活著,那麼作工就行了,只要有能作工的環境就可以了。
讓我們認識真理的價值,深入地認識恩典,成為這樣的人。為此我們一起禱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