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越過你們的界限

哥林多後書講解(五十六)

【林後10:7-18

講道:李基宅牧師

翻譯:孔睿

錄入整理:庇哩亞人bereaspring

 

 

你們是看眼前的嗎?倘若有人自信是屬基督的,他要再想想,他如何屬基督,我們也是如何屬基督的。主賜給我們權柄,是要造就你們,並不是要敗壞你們。我就是為這權柄稍微誇口,也不至於慚愧。我說這話,免得你們以為我寫信是要威嚇你們。因為有人說:“他的信又沉重、又利害,及至見面,卻是氣貌不揚、言語粗俗的。”這等人當想,我們不在那裡的時候,信上的言語如何,見面的時候,行事也必如何。因為我們不敢將自己和那自薦的人同列相比。他們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較自己,乃是不通達的。我們不願意分外誇口,只要照上帝所量給我們的界限,夠到你們那裡。我們並非過了自己的界限,好像夠不到你們那裡,因為我們早到你們那裡,傳了基督的福音。

 

我們不仗著別人所勞碌的分外誇口;但指望你們信心增長的時候,所量給我們的界限,就可以因著你們更加開展,得以將福音傳到你們以外的地方,並不是在別人界限之內,藉著他現成的事誇口。但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因為蒙悅納的,不是自己稱許的,乃是主所稱許的。(林後10:7-18

 

林後10:7你們是看眼前的嗎?倘若有人自信是屬基督的。就是說你們如果相信自己是屬基督的,那麼不要認為只有你們這麼想,別人也是這樣想的。你認為自己是屬基督的,但是對別人呢?你卻憑著外貌去判斷別人。不要這樣做,要再想一下。

 

林後10:8主賜給我們權柄,是要造就你們,並不是要敗壞你們。我就是為這權柄稍微誇口,也不至於慚愧。就是說我現在在誇口主所給我的權柄,主給了我這樣的權柄,但我這樣誇口並不覺得慚愧。為什麼呢?因為這權柄不是為了敗壞你們,而是為了造就你們,所以上帝才給了我這權柄。所以即使我拿著這權柄誇口,也不必慚愧。

 

林後10:9我說這話,免得你們以為我寫信是要威嚇你們。我這樣寫信不是為了嚇唬你們。有人說“這個人寫信的時候很有力氣,但是他真正來的時候就覺得並沒有那麼有勇氣。”這樣說話的人你們聽好,我們不在那裡的時候,信上的言語如何,見面的時候行事也必如何。就是說我不僅僅是在寫信的時候這樣的厲害,對於這樣說話的人,我即使到他那裡去的時候,我也會這樣對他說的。在別處還有這樣的記錄說,我不會看那人的話,而是看那人是否有能力。因為上帝的國不在於言語,而在於能力。

 

人無法直接地妨礙聖靈,但是能夠妨礙聖靈所做的事,這就是妨礙聖靈所使用的人。上帝已經應許了,“我要以你為福分的根源,詛咒你的我就要詛咒他。”所以不能小看上帝所使用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福分的根源,但也有的人是上帝特別喜悅、特別愛的,為了主的大事而特別使用的工人,對於這樣的人我們不能隨便對待他。

 

林後10:12因為我們不敢將自己和那自薦的人同列相比。就是說有人來到哥林多教會就稱讚自己,說什麼呢?“我們是從彼得那裡學習的,是從耶路撒冷來的,在五旬節那天我們也在現場,我們也一起見到了耶穌。”就這樣的稱讚自己。我不敢與那些人相比較。但是他們的問題是什麼呢?他們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較自己,乃是不通達的。

 

林後10:13我們不願意分外誇口,只要照上帝所量給我們的界限,夠到你們那裡。我們不會分外誇口,也沒有這樣的誇口。我們的誇口也是有充分理由的,為什麼呢?現在給你們傳福音的是誰呢?我們不是最先給你們傳福音的嗎?所以我對你們即使是帶著權威說話,教導你們,這也不是超過我的範圍。

 

想一下,哥林多教會是誰建立的?剛開始去那裡傳福音的是保羅,如果一般人就會說“這是我的教會。”但是保羅從來沒有這樣說。他一直為了把福音傳到更多的地方而努力,帶著可能不會再回到這個地方的這樣的心,雖然建立了哥林多教會,但還是給他們立了牧者,他並沒有說這是我的教會。

 

但是後來到哥林多教會去的人,他們把自己的影響帶到那裡,也去養育了一些人。結果他們就認為“這是我們的宣教地,是我們教會。”然後為了得人心就對人們特別的好。而保羅呢?因為沒有這樣的心,沒有這樣的私心,所以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很直接,很冷靜,讓人覺得好像沒有情意的感覺。而後來去哥林多教會的那些人,很有愛心地去幫助他們,也叫他們受割禮,就這樣籠絡了人心。

 

保羅的心不是在這裡,保羅重視的不是感情上的去拉攏人心,重要的是福音的傳播,叫更多的人聽到這福音。其實保羅就算是對這個教會誇口,那也是很當然的,因為他是開拓者。

 

林後10:14我們並非過了自己的界限,好像夠不到你們那裡,因為我們早到你們那裡,傳了基督的福音。“難道我不能到你們那裡去嗎?難道我是過了自己的界限到你們那裡去嗎?不是這樣的。基督的福音是怎麼到你們那裡的呢?不是我先傳給你們的嗎?”保羅的話是這個意思。其實在牧會作工或者是宣教事工當中有一定的倫理,保羅非常的遵守這個倫理。就是如果有的地方福音已經傳開了,那麼保羅就不會到那裡去,他不在別人的根基上建立房屋。

 

其實去也沒有關係,如果彼此都同意,也沒有什麼矛盾的話,一間教會不是一定要受到一個人的養育,或者是一個隊伍的養育。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更何況那個時候也不可能常去,即使去也是一年去一次,兩年去一次。如果主的工人們從那裡經過的時候,每次經過就去教導他們的話也很好啊。

 

還有什麼優點呢?因為去那裡教導的人,每個人都有特點。有的人是很嚴厲的,總是很嘮叨。人們通過他聽到福音,可能就會認為福音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受壓制的。但第二次去的人就不是這樣的,有很寬闊的心,給人們自由。然後信徒們就會想“怎麼同樣的傳福音,但是不一樣啊?”然後再有別人去,強調的又是另外的一部分。這樣信徒們聽過多個傳道者所傳的福音,就會知道這些人所傳的福音都有共同點,這個就是福音。就這樣,他們就會明白到底什麼是福音,就有區分的能力,辨別的能力。如果能夠這樣去養育一個教會的話當然很好。

 

但是如果事前沒有經過商量,在這樣的狀態下,如果去了別人開拓的地方,那是別人開拓的,你到那裡去,把那個當作你開拓的地方,就會引起矛盾的。其實不該生氣的,但是人總是會生氣。“原來我認為這是我的教會,但是卻沒有我的許可。”那麼就可能會問那個教會的信徒們,“為什麼沒有經過我的許可就接受這個人呢?”這樣的話就會彼此產生矛盾。保羅為了避免這樣的矛盾,他沒有這樣做,不在別人的根基上傳福音。

 

現在中國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假如彼此之間可能會發生矛盾的話,那麼乾脆就提前把這個線給劃分好。但如果可能的話,彼此能夠同心,互相能夠理解的話,那麼最好。就是剛才所提到的那種方法,就是不同的人去傳福音,去影響那個教會最好。

 

值得慶倖的是,我們中國的同工們在這方面心是一致的。我們在中國的一些同工們在作工的時候是同心的,什麼樣的心呢?這不是我的作工地。當然如果暫時去一個地方去作工的話,一般不會產生“這是我的教會”這樣的心。但是對於一直在中國作工的宣教師們,他們長期在那裡作工,去教導,去養育,所以很難不產生“這是我的作工地”這樣的想法,這是人之常情。

 

所以在他們還沒有去中國的時候,我們在這個方面就已經達成一致了。從某個角度來說,是作了約定,“你願意帶有這樣的心嗎?”如果宣教師說“好的,我願意這樣做。”這樣的話,當地如果有人聯繫我們,要我們幫助的話,我們就會把他推薦給牧師的。牧師就去幫助他們,帶領他們。但提前我們先要說好,不能因此而認為“這是我的作工地,別人不能來”,不要帶有這樣的心。

 

如果得好處是誰得好處呢?受侍奉的教會得好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是相反的情況,我們侍奉的人之間如果產生分歧,互相認為“你不要干涉,你不要干涉。”如果這樣的話,那麼當地的教會心裡就會想“我們要站在哪一邊呢?我們也想得恩典,所以我們偷偷地邀請誰過來吧。有機會的話我們就離開這裡到那裡去吧。”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但是我們現在因為達成了一致,所以很自由,這樣的話反而當地的教會很喜歡,對他們來說很好。他們感覺到接待庇哩亞人真好,他們給我們帶來恩典,養育我們,卻不支配我們,真的是我們的模範。這樣靈魂們就會很放心,這樣的獻身。這是最理想的關係,最理想的結果。

 

如果是事前沒有約定,沒有商量好的情況下,那麼應該彼此尊重。一個地方因為已經有宣教士在那裡開拓,帶來了影響力,那麼如果別的牧師突然來教導的話,誰會喜歡呢?所以應該提前問一下,商量一下。在這個時候當地的教會擔當好這中間的角色最好,但是有些時候當地人沒有做好這個角色,反而製造出矛盾。

 

我舉個例子吧,有一間教會原來接受A牧師的養育,但是他們卻私下裡又邀請B牧師過來。B牧師過來的時候有的人會得到恩典,每個人都不一樣。結果就分派了,有一派說“我們喜歡A牧師。”有一派說“我們喜歡B牧師。”就這樣他們之間分出派來了。他們就主張“A牧師很正統,B牧師不是正統的。A牧師才是在韓國直接學習庇哩亞的。”

 

就這樣話傳來傳去,結果傳到了A牧師的耳朵裡,也傳到了B牧師那裡。A牧師能說什麼?A牧師如果說“我的確是在首爾直接學習的。”如果這樣說的話,中間傳話的人又怎麼傳呢?“A牧師說了,只有他是從首爾學習的,是正統的。”那麼這樣的話傳到B牧師的耳朵裡會怎麼樣?就這樣就產生了分歧。

 

所以這個中間角色要由接受幫助的教會來擔當,要擔當好。我都會把可能會產生這種情況的這樣的事情提前跟那個教會的指導者說一下,不然的話,很容易產生這樣的事情,就是同工們之間產生分歧,產生矛盾。我們都是連接在一起作工的,所以如果事前沒有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沒有打這樣的預防針的話,很容易被離間。

 

現在在保羅這裡也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保羅在這裡傳了福音以後,亞波羅又去了,又有別人也去了。結果原來是保羅開拓的教會,但是卻埋沒了保羅,很多人僅僅把他當作其中的一個講道者。甚至指責保羅,說“為什麼要到別人作工的地方去?”因此保羅才說“我們並非過了自己的界限,好像夠不到你們那裡,因為我們早到你們那裡傳了基督的福音。”就是說一開始給你們傳福音的是誰,你們要想一想。

 

林後10:15我們不仗著別人所勞碌的分外誇口;但指望你們信心增長的時候,所量給我們的界限,就可以因著你們更加開展。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希望通過我們這樣幫助你們,給你們帶來信心,使你們的信心增長,從而讓你們的事工更加的開展,希望福音更加的被傳開。

 

林後10:16得以將福音傳到你們以外的地方,並不是在別人界限之內,藉著他現成的事誇口。我現在不是因為你們好好的在接受著別人的養育,我卻突然來把你們搶走,不是這樣的。我的關心不在於來搶奪你們,而是希望養育你們,通過你們讓福音傳給更多的人。就是說你們也要成長,你們不要原地踏步,也不要接受奇怪的不是福音的那個福音,不要被那樣的福音所污染。

 

林後10:17-18但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因為蒙悅納的,不是自己稱許的,乃是主所稱許的。就是說保羅的心是希望這個福音傳給更廣闊的地方,更多的外邦人,讓更多的人得救。他的胸懷是如此的寬廣。但是人的屬性是什麼樣的呢?到了一個地方,“這些人是信耶穌的。”然後就在那裡看看人家跟不跟他,“他們跟我,這就是我的教會。”然後做事工報告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報告。宣教師們就說“這裡是我開拓的地方。”真的有這樣的事情,我們不能這樣。

 

我們要把福音傳給更多的人,從而讓上帝能夠從那麼多的人當中選擇他所喜悅使用的人。為此求上帝給我們作工的智慧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灣聖樂教會 的頭像
    台灣聖樂教會

    庇哩亞台灣聖樂教會Berea Taiwan SungRak Church

    台灣聖樂教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