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撒但的差役

哥林多後書講解(五十九)

【林後11:13-15

講師:李基宅牧師

翻譯:孔睿

錄入:庇哩亞人fyh

整理:庇哩亞人bereaspring

 

 

那等人是假使徒,行事詭詐,裝作基督使徒的模樣。這也不足為怪,因為連撒但也裝作光明的天使。所以,他的差役若裝作仁義的差役,也不算希奇。他們的結局必然照著他們的行為。(林後11:13-15

 

保羅現在很露骨地提到在哥林多妨礙保羅的福音的那些人。這裡說“那等人是假使徒”,他們自稱為使徒,甚至還說自己是大使徒,但其實他們是假使徒。使徒是奉差遣的人,但是沒有人差遣他們,主也沒有差遣他們,教會也從來沒有差遣他們,是他們自己去的。哥林多後書11:4說假如有人來另傳一個福音,就是說隨便有人來。

 

而保羅是奉差遣去的。保羅去的時候是在安提阿教會接受按手,是安提阿教會把保羅和巴拿巴按立為宣教牧師,然後把他們差送出去的。而且這件事也不能說是安提阿教會自己做的事,很難這樣說。為什麼呢?因為當保羅出去傳完福音回來的時候,他常常去哪裡呢?他一定會回到耶路撒冷將自己的事工報告上去,報告自己傳了什麼樣的話語,之後再回到宣教地。

 

還有,當對於福音到底怎樣才是正確的產生混亂和紛爭的時候,保羅也總是到耶路撒冷去確認一下到底什麼是對的。他接受從耶路撒冷那裡來的書信,以此來確認一下自己所傳的是否正確。就像這樣,保羅很清楚自己是奉差遣的人。但是那些假使徒們,沒有人差遣他們,雖然他們拿著薦信去,但其實教會並沒有差遣他們,是他們自己任意去的。

 

現在我想囑咐大家的是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奉差遣的人,現在我們做的這些事不是我們自己決定、自己想做,如果這樣想的話,那你就不是奉差遣的人。這樣做的人隨時都有可能產生“我不願意做了”的想法,從而離開這條路。我們要知道我們是奉差遣的人,即使我不想做,也不能隨自己的意思去隨便行動,要常常按照上帝的命令,按照上帝賜予的使命去擔當,不能說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起初可能是帶著“我想要做這事工”這樣的心而來,但是當明白上帝的意圖的時候,就應該發現並不是這樣的,應該對上帝賜予的事忠誠。我們一定要清楚知道自己是否是奉差遣的人。

 

我們在信仰生活當中也一定要清楚知道自己是有根的,也就是說我的靈性供應處在哪裡,我的指導者是誰,一定要清楚知道這一點,因為一定要有指導自己的人。有的人就不是這樣。在教會裡面人們常說曼托,其實曼托說的話你只是參考而已,但是在靈性方面自己是一個葉子,你肯定要跟其他的枝子連接在一起。有的人有這樣的枝子,有的人卻沒有,只是自己一個人到處跑來跑去。

 

我們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屬是哪裡,在教會裡面這個所屬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所屬,只是獻上禮拜,然後就結束的話,這樣的人的信仰很不安定。平信徒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作工的人,如果沒有所屬的話,那麼他就相當於那個假使徒似的,自己一個人走來走去,並不是在做教會的事。希望大家一定要有清楚的所屬感。感謝的是大家都有清楚的所屬,明白自己是屬於哪裡。

 

既然有所屬,那麼也就知道自己是在什麼樣的流脈當中,這不是自己決定的,我們要知道是在這個歷史當中把自己放上去而已。不成熟的人總是靠著自己,憑著自己去判斷一切;但是成熟的人會仔細看一下至今為止的那個歷史,然後把自己加進去。

 

搞學問的方法也是這樣的,不會寫論文的人總是想著自己創作。在提交論文題目的時候,有的人把論文題目寫得非常的龐大,“上帝的意圖中所顯現的......”想要把整個上帝的意圖都裝進去。

 

我也是,那個時候我也不懂,我剛開始寫論文的時候,甚至想以《亞伯拉罕的福》作為題目來寫。但是這並不能成為論文的主題,因為這並不是從已經有人研究的結果上慢慢的再往前走一步,所以這無法成為論文。如果我想研究《亞伯拉罕的福》的話,那麼能夠寫什麼樣的論文呢?最多只能寫加拉太書314節所出現的“亞伯拉罕的福”這個詞的“福”的意義,跟創世紀121-3節中所出現的“福”這個詞彙之間的相互比較研究,也就只能寫這些而已。就是說要在之前別人的研究結果上再往前走一步,加上自己的一部分,只能是這種形式。

 

信仰生活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現在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開始過信仰生活的,而是亞伯拉罕已經從上帝那裡得到了種子,從他開始的,如果我們超越亞伯拉罕的話就不算是信仰人。所以我們常常說信耶穌的人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就是因為自己的信仰出發點是從那裡開始的,我們要知道這一點。

 

如果理解不到這一點的話,信仰就會亂成一團。在空中隨便點一個點,根本就不知道這個點是朝著哪個方向去,沒有辦法知道。但是如果從過去亞伯拉罕那裡開始,這樣的流下來直到現在,知道這些的話就知道這個點現在要往哪個方向去。就是說要看整個流脈,整個流向,才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信仰跟這是一個道理。

 

大家現在在翻譯宣教中心作工,大家不能自己隨便去夢想什麼事情,要知道翻譯宣教中心的歷史是什麼,要知道這是怎麼來的,上帝為什麼要把我放在這裡。明白到這一點以後就會知道“現在在這幅圖畫當中,我要這樣的繼續往前走。”要明白到這一點。就是說要知道歷史,知道翻譯宣教中心的歷史。

 

要想成為聖樂教會的信徒的話,就是說要想成為庇哩亞人的話,那應該知道什麼歷史?在認識聖樂教會的歷史之前,首先你要知道視無言的歷史,要知道視無言的成長過程,他是怎麼信耶穌的,怎麼改變的,為什麼開始庇哩亞運動,要先學習這些,然後自己再朝著這個方向繼續走下去。如果不知道歷史,也對這些方面不關心的話,這樣的人肯定以後會走自己的路的。

 

現在我們所做的事,就是在視無言所做的事情上再加上一把力量,方向是很明確的,不是自己一個人在走,我們只不過是加入這個隊伍而已,大家和我這樣合併起來,一起朝著這個大方向走。我們一同朝著天國這個方向走,雖然我們都是朝著天國這個方向,但是我們肯定有各自所連接的那個枝子,對於自己連接在哪裡都沒有清楚的認識的人,要趕快縷清楚,然後自己要緊緊的連在那個枝子上,要知道自己要走的方向是什麼。

 

教會有那麼多牧師,為什麼我們一直聽視無言的講道呢?因為視無言有他所來的這個方向,也有他所去的這個方向,有清楚的路,我們是加入在這條路上跟他一起走。現在監督在擔當著事工,那麼我們就跟著監督加入到這個隊伍裡面。所以聽監督的話非常的重要,因為這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影響。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想著我是奉差遣的人,而不是我自己在任意做事,我一直會意識到這一點。

 

我給中國寫信的時候,如果從中國有初信者剛跟我們聯繫,給我們寫信說“非常謝謝你們,能不能再給我們寄一些書?”這樣給我們來信的話,我會給他們回信,回信的時候我一般都會這樣說“王某某弟兄,我收到了您的來信。真的很感謝,您通過庇哩亞的書籍能夠這樣的認識真理,我也很高興。”然後就開始介紹說“這裡是金箕東牧師擔當的首爾聖樂教會下面的庇哩亞國際振興院,院長是某某某牧師,而我是負責其中一部分中國宣教的李基宅牧師,我首先替我們的金箕東牧師和宋某某牧師問候您。”

 

我總是這樣開始,每次寫信的時候,我都會提到我們的元老監督,甚至把元老監督的照片貼在上面。就這樣通過我們得到養育的人,他們給我們寫信的時候總是會先問候誰呢?他們會問候視無言,問候國際振興院的負責牧師。然後我把他們的來信傳達給監督的時候,傳達給牧師的時候,他們都會感到很滿意,因為他們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人卻這樣的尊重他們。

 

要知道這不是無緣無故的,這個人能夠這樣愛我們教會不是無緣無故的,因為一開始我就這樣的訓練他們,這樣的教導他們,所以他們才會這樣做。總之,我在最小的事上都會這樣做,凡事我都會清楚地闡明這個根是在哪裡。

 

現在我在寫信的時候,前面對牧師的介紹就更複雜了,因為現在有元老監督,有監督,所以我都會寫著“這裡是金聖顯監督帶領的首爾聖樂教會,元老監督是金箕東牧師,而我是負責翻譯宣教的李基宅牧師,首先我替我們的元老監督與監督問候您。”我一定會首先這樣打招呼。

 

大家也應該帶著這樣的心作工,比如如果給誰寫信的話,大家也很理所當然的應該首先寫“這裡是監督和李基宅牧師所負責的視無言翻譯宣教中心漢語翻譯組,我是誰誰誰。”應該這樣寫。收到這封信的人下次寫信來的時候肯定會問候我的。不然的話,如果負責跟這個人聯繫的,比如說是孔宣教士一直跟他們聯繫,那麼他們就只會尊重孔宣教士,只會對她信賴,跟我就沒有任何關係。他們不認識我,也不知道我是怎樣的人,對我也沒有感謝的心。而我卻知道他們,也為他們禱告,心裡總是想著他們,考慮到他們。他們卻不知道我為他們做了什麼,這樣不行。如果成熟的話,都應該知道。

 

同樣,在這裡我們所做的所有的事情如果沒有監督的許可怎麼可能做呢?監督已經闡明說“即使其他語種的宣教現在不支持,但是中國宣教會全力支持。”多麼感謝啊!所以我應該把這些靈魂跟監督連接起來,讓他們能夠直接聽到元老監督的這個福音,跟他們直接連接在一起。

 

我們應該形成這樣一種文化,從基礎開始做起。不然的話,因為沒有這樣的基礎,不懂事,所以很多人學了庇哩亞,後來卻說什麼呢?“我比視無言教導的更好。”就這樣的離開教會。還有的人說“視無言變質了。”結果自己離開了。所以這些道理應該從一開始就要教導他們。我們為了不成為假使徒,就應該這樣做。

 

“行事詭詐。”韓國語“行事詭詐”翻譯成“說謊的熟手”。就是常常反復做,很熟練了,常常說謊,成為了說謊的熟練的能手,是這個意思。以前我在包裝漫畫書的工廠裡打過兩天工,因為一直做同樣的工作,所以過了兩天以後,我手裡想拿幾本書就能拿幾本書,想拿五本就能拿五本,想拿十本就能拿十本,再後來我乾脆閉上眼睛都能夠拿到。說謊也像變成這個樣子似的很熟練,說謊也很熟練。就是說這些人是說謊的能手,他們裝作基督使徒的模樣,沒有人差遣他們卻裝作是使徒,並不是純粹的福音卻裝作是純粹的福音。

 

“這也不足為奇,因為連撒但也裝作光明的天使。”墮落的天使也是裝作自己是上帝所使用的義的天使。在人面前顯現的時候,撒但不是說“我是抵擋上帝的”,而是裝作自己是做上帝工的人,很意外吧?撒但好像是抵擋上帝一樣,但是其實不是,他總是裝作我在做上帝的事,為了上帝,總是假裝成這樣的樣子。

 

保羅在殺害信耶穌的人的時候,他難道認為自己是在抵擋上帝嗎?他是認為自己在做上帝的事。還有那些自稱為猶太人卻不是猶太人的人,把他們叫作什麼呢?撒但一會的。他們自稱為猶太人,他們並不是說“我們是抵擋上帝的人”,他們真的認為自己是在做上帝的事。但是因為他們沒有真理,只能做出這樣的事情。更何況是撒但的差役裝作仁義的差役,這也不算希奇。他們真的認為自己是義的,但他們的義不是從真知識那裡出來的,所以那不是上帝的義,而是自己的義,求的是自己的義。

 

弟兄們,我心裡所願的,向上帝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羅10:1

 

因為他們沒有明確知道自己是受誰差遣的,所以走到了這樣的地步,結果是在做自己的事。這些人他們不需要恩典,會按照他們的行為受審判的。這裡說“所以,他的差役若裝作仁義的差役,也不算希奇。他們的結局必然照著他們的行為。”

 

我們感謝的是對於我們所犯的錯誤,所犯的那些罪,不會按照行為來審判我們。而對於我們為了主的國和義所做的事情,會按照我們的行為去報償我們。哪裡有這樣的好事呢?對於你們的犯罪不會按照你們的行為去報應你們的,但是對於你們為了主的國所做的事會按照你們的行為去報償你們,主這樣的應許我們。多麼感謝啊!但是假使徒會按照他們的行為去報應他們。“這些人嘴上說做上帝的事,只服侍自己的肚腹,用花言巧語誘惑老實人的心。”經上這樣說。

 

我們是主的工人,應該為了上帝的事去作工,但是不知不覺當中容易顯出自己的義,總是去圖謀自己的好處,這樣會容易變質。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有時候會非常眼紅,一開始做事就開始眼紅。根本就不去考慮這件事是為什麼開始的,只要開始了,就開始非常瘋狂的去,一定要讓這件事成功。比如說在玩遊戲的時候,遊戲一旦開始了就不再去考慮我們現在為什麼在玩遊戲,而是想著怎樣才能夠贏對方。

 

就像這樣,做主的事情的時候一開始是帶著義的心去做事,但是後來就開始非常眼紅,一定要我去做,一定要成功才行,就有了這樣的野心。但其實重要的不是我一定要把它完成,而是只要這件事情能夠完成就可以了,這是最重要的。

 

有時候為了完成那件事我可能反而會成為一個妨礙者,如果你覺得自己有礙這件事的成就的話,那你需要往後退一步,有時候也需要我們這樣做。但不是說“我不幹了”,不是這樣撒手不幹,而是說要考慮到我能夠做的事是什麼,別人能夠做的讓人家去做,就這樣不要夾雜絲毫的私心。如果是帶著私心去做事的話,不知不覺就會變質的。很多人一開始說“我要做主的事。”但是別人可能會認為你是在服侍自己的肚腹。

 

說到“照著他們的行為”,這裡我們有必要注意一下。上帝審判我們並不是按照我們的想法審判我們,償還我們的時候也不是按照想法去償還,也不是按照你所信的去償還你。我們得救的時候是憑著信,在這地上做事的時候是憑著信成就的,但是以後會按照行為償還我們。經上說人子來的時候會按照各人的行為報償各人,啟示錄裡面也說會按照各人的行為報償各人,提摩太后書裡面也說會按照行為報應、報償各人的。不是按照你的想法去報償,而是按照你所做的,你所行的。

 

愛也有恢復的方法,要想恢復起初的愛需要怎麼做呢?不是擁有起初的那個心,而是擁有起初的那個行為,就是說行為非常重要。按照我們的行為決定著我們會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的主在判斷的時候也會看著那個人的果實去判斷。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非常重要,再怎麼有好的想法,卻沒有去行動的話,什麼益處也沒有。所以大家不能僅僅在腦子裡面想,每天在腦子裡想沒有用。既然你想到了,認為這是對的,就應該照著去行。去行的時候需要持續,需要持之以恆。但是人們不是持之以恆的去行,而是每天去想,每天都在彷徨。

 

在軍隊裡行軍的時候要一整天走很遠的路,假如說目的地是對面的那座山,你可以看得到,那麼你在行軍的時候應該看著什麼走呢?你背著40公斤的行李,一直走,走一宿,然後第二天還要接著走。那個時候你看著什麼地方走最好?看著你的目標,那座山,看著那個山走好嗎?如果看著那座山的話,真的是會死掉的,你的心就會疲憊不堪,最終會癱坐下去的。

 

那麼要看著什麼走呢?看著前面那個人的腳後跟就行。那麼你就會一直有成就感,一直看著他的腳後跟,根本就不看前面,只是看著地面。什麼時候看前面呢?有岔路的時候,那個時候抬起頭來看一下方向是什麼,決定了方向以後再接著看前面那個人的腳後跟,看著地面往前走。但是有的人一直看那座山,也沒到岔路口,一直抬頭看,所以總是彷徨,心裡總是想“到底什麼時候到呀?”

 

還沒有成長起來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有很多提問,很多問題。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總是有很多煩惱。明明昨天已經有很清楚的路了,但是到了今天想法又改變了,又問。然後明天想法又改變了,又問。今天也想,明天也想,後天也想,總是考慮,卻沒有持之以恆去做的事,沒有什麼持之以恆去做的。

 

有的人說“我要學習庇哩亞課程。”那麼你兩年的時間持之以恆去學習就好了,但是第二天又打電話來說“我一定要學習庇哩亞課程嗎?”後來又說“我學。”但是後來又說“我這樣學完了有用嗎?”這樣的人即使過了十年以後還是這個狀態。

 

只要前面的路是清楚的,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那麼接下來就看著地面往前走就好了,直到到前面的岔路口為止。這可能需要10年,或者是20年的時間,去那樣做吧。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專家,只有這樣才能夠被上帝使用。摩西是這樣做的,亞伯拉罕也是這樣做的。

 

耶穌直到30歲為止,他難道天天很彷徨,不知道該幹什麼,天天問上帝了嗎?直到30歲為止他一直生活著,到了30歲的時候領受了聖靈。明白了要走的路以後,三年的時間他也沒有彷徨,繼續往前走。他說“我有當受的洗還沒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他會多麼的鬱悶哪。雖然很鬱悶,但他還是繼續往前走。雖然感到心裡很迫切、很鬱悶,但是他沒有問,只是一直往前走。

 

“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不是按照你的想法,也不是按照你的價值觀去報償你,而是按照你的行為去報應。奉耶穌的名祝願大家能夠擁有這行為。讓我們成為奉上帝差遣的門徒吧,不是虛假的假門徒、假使徒,而是上帝真正使用的工人。為此我們一起禱告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灣聖樂教會 的頭像
    台灣聖樂教會

    庇哩亞台灣聖樂教會Berea Taiwan SungRak Church

    台灣聖樂教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