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要憑血氣行事

哥林多後書講解(五十四)

【林後10:1-2

講師:李基宅牧師

翻譯:孔睿

錄入:庇哩亞人fyh

整理:庇哩亞人bereaspring

 

 

我保羅,就是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如今親自藉著基督的溫柔、和平勸你們。有人以為我是憑著血氣行事,我也以為必須用勇敢待這等人。求你們不要叫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有這樣的勇敢。(林後10:1-2

 

8章開始有關於奉獻的內容,然後10章再重新回到之前所講的內容。89章是關於奉獻,特別在講關於奉獻的內容,所以感到現在我們所讀的10章的內容好像變成了另外一種語氣,好像又開始另外一段話。所以神學家們也把這部分很細緻地分開。有的人主張“這部分是後來添加進去的。”對於這中間的9節、10節的內容,有些人主張是後來加進去的。但是如果認為聖經是沒有瑕疵的,帶著要理解上帝旨意的心去理解的話,那也充分可以理解得了。

 

這卷書不是保羅親手寫的,而是有人代替他寫的。代筆的時候到底是寫在什麼地方雖然不太清楚,但肯定不像現在這樣寫在一個本子上,然後拿著一支筆從頭到尾寫。那個時候肯定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這部分內容是需要小心翼翼地去寫。大家認為這哥林多後書是一口氣寫下來的嗎?把一個弟兄叫來,“來,咱們一起寫吧。”從第一章一直寫到最後第十三章,從頭到尾也不吃飯,也不休息,就這樣寫完,是這樣嗎?應該不會是這樣。

 

為了寫這些內容,我想可能需要幾天的時間。而且這幾天當中不可能一直就做這一件事情,又記錄這部分內容,又做別的,然後過了幾天又接著寫,所以語感和口氣可能會有所不同。前幾天關於奉獻的內容已經充分地說完了,今天再接著寫的時候,可能第七章所說的那些內容又重新拿出來講,這也是有可能的。

 

在哥林多後書裡面之所以提到這個奉獻,我們在前面也已經講過,為了說明自己為什麼沒有去哥林多,而是到了馬其頓,然後才提到了這個奉獻。原來是打算去哥林多的,但是因為哥林多教會出現了一些不好的事,不好的風聲,那就需要解決這些事情。如果自己親自去的話,那麼就會鬧得臉紅,所以就提前把提多差去了。

 

提多去了以後應該趕快回來,但是保羅一直等也沒有回來,心裡很著急,就順著提多所走的路線到了馬其頓那裡。原來過了海就可以到哥林多的,但是他沒有那樣去,而是按照提多所走的路程,從腓立比上去,在那裡等提多回來。後來終於遇到提多了,提多向保羅說明了那裡的情況。反正保羅還是要去哥林多的,所以對於還沒有解決的幾個問題,關於奉獻這些問題,就提前讓提多先回去,先跟他們說好,讓他們準備好,就又打發提多去那裡。然後說明以後相見的內容,就這樣提到了奉獻的問題。

 

現在保羅又重新提到一開始提到的指責保羅、對於保羅是否是使徒加以攻擊的那些人的事情。“我保羅,就是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如今親自藉著基督的溫柔、和平勸你們。”這裡說“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保羅這樣說自己,這個語氣很奇怪對吧?

 

有的主張說什麼呢?最強烈的主張是“這是哥林多人對保羅的指責,哥林多人認為保羅在我們面前的時候也沒什麼膽力,說話也結結巴巴的,好像怕這個怕那個,也沒有什麼口才。看看他現在寫的信:‘我做使徒的保羅’,他責備我們的樣子這麼勇敢哪。”在哥林多見過保羅或者對保羅帶有抱怨的人,把這一點也當作問題而說他,“寫信的時候這麼嚴格,在我面前的時候卻沒有什麼膽力,也沒有什麼才能,保羅不就是這樣的人嗎?”

 

所以保羅現在就故意用自己的口來說“我保羅,就是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如今親自藉著基督的溫柔、和平勸你們。”這後半部分的“以基督的溫柔、和平勸你們”,這個勸勉的口氣反而令人很懼怕。

 

“有人以為我是憑著血氣行事,我也以為必須用勇敢待這等人。”就是說哥林多教會有些人認為保羅是憑著血氣行事的,對於保羅所做的一切事都帶有不好的態度,認為他是憑血氣行事的人。

 

保羅說“我要用勇敢待這樣的人。”在哥林多前書2章那裡,保羅說“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這樣的向你們傳福音。”但是現在對於那些人,“我不是以懼怕、戰兢的心,而是用勇敢待那些人。”然後說“求你們不要叫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有這樣的勇敢。”就是說我要這樣的對待那些人,但是希望不要讓我這樣的對待你們,希望你們一定要做好,在我到你們那裡之前趕快警醒,就是這樣的意思。

 

人因為總是憑著感覺判斷一切事情,所以判斷人的時候也是憑著自己的經驗,憑著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去做判斷。人看起來是非常理性的,但其實對於一個人帶有的偏見或者判斷是在跟這個人見面的幾秒鐘之內就決定了,這是經過很多研究得出的結論。就是說跟一個人剛見面,幾秒鐘以內就已經對這個人做出了結論。比如在面試的時候,當你剛進來第一句話打招呼的時候,你的第一印象已經留在了對方的心裡,他在心裡已經下了決心。然後再向你提問的時候,他就會帶著已經下好決心的那樣的心向你提問。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但有的東西是第一印象所看不到的。第一印象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但那僅僅看的是肉體。聖經說“我們不以肉體判斷。”以賽亞書11章那裡可以看到:聖靈降臨在基督裡面,他行審判不憑眼見,斷是非不憑耳聞。領受聖靈的我們也是一樣的,不再憑眼見判斷,憑耳聞斷是非。如果憑著眼見來判斷的話,那麼在我們中間沒有一個優秀的人。

 

我們不僅在與人交往的這世上沒有經受過訓練,而且自己也總是在緊張當中,或者是處在緊張的環境當中。所以在別人看來印象大部分都不是那麼好,不是說大部分都是給人留下好的印象,而是不太好的印象。再加上每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都有不同的經歷。比如有的人的父親一輩子總是折磨自己,因著父親很痛苦。父親總是對自己說“你幹嘛呢?為什麼那樣做?”然後就找他的毛病。“你怎麼總是這樣啊?”總是這樣對話,帶著指責的口吻來說他。

 

如果這樣7次、12次的反復下去,那麼這個人一聽到別人問他“你在幹嘛?”他馬上就會緊張起來。這樣的人踏入了社會之後,如果碰到了李基宅牧師,問他“你在幹什麼?”那麼這個人馬上就會想到“牧師在指責我,他在判斷我。”很自然的就產生這樣的想法。有這樣的人吧?肯定有這樣的人。不一定是“你在做什麼”這句話,每個人都會有類似的這樣的話,讓自己畏縮,讓自己緊張的這樣的話。

 

我們無法超越這樣的成長環境,那麼克服這一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認。我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長大的,所以我一聽到這樣的話,我就很緊張,人們看我的時候總是會發現我很緊張。我現在雖然說這話很容易,但是其實我心裡有這樣的刺,自己要承認。可能自己不知道這個事實,但是別人都知道。應該都有這樣的東西,自己可能感覺不到。

 

長大以後踏入社會,沒有人會給你講這些事。父母可能會對你說,或者你的丈夫、妻子會對你說,但是你卻不想承認這個事實,就跟他們吵。所以應該好好接受對方的意見,你接受、承認自己有這樣的缺點,那麼你會很平安的過生活,也可以改善自己的不足。那麼就不會判斷自己“我為什麼這樣?”而是會想“我一直是這樣長大的,所以這是我的局限。”會這樣承認。

 

別人所看到的不準確,憑著所看到的那些根本無法判斷人,是很片面的,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很片面的。我家的孩子們現在進入到新學期,新學期一開始都是些新朋友,會有第一印象。他們說“有些女生第一天看她們很漂亮,但是後來經常跟她們一起說話,生活,就發現她們並不是那麼漂亮。但反過來有些女生一開始看起來不覺得漂亮,但是後來在學習生活當中覺得她很漂亮。”一兩個月的時間就讓他們改變了第一印象的想法,不再憑著第一印象來判斷人,而是通過這兩個月的一些生活才真正的接受這個人。

 

現在我們一起作工的人,我們之間互相看對方跟別人來看我們是不一樣的。我偶爾會聽到這樣的話,有人說我“牧師,原來以為你很嚴肅,很可怕,但是不是那麼可怕。”因為這樣的話我不是聽過一兩次,所以我就知道原來我給別人的印象是很可怕、很死板,我知道了這一點。而在我們這裡的人有的人會說“牧師真的很有意思。”別人不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人,也不知道我所做的事,但是跟我一起工作的人,有的人已經一起工作十幾年的時間,一直在關注著我,知道我是誰,能夠信賴我。反過來也有的人因著知道我是誰而對我失望。就是說時間越長,越會做出恰當的評價。

 

在很長的歷史當中不是橫向看,而是縱向來看的話,那個時候就會發現這個價值真正的顯露出來。如果暫時來看的話不知道,但是看看這個人過去的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那麼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價值是怎樣的。而這價值是通過第一印象絕對顯不出來的,要深入地認識他才知道。

 

對上帝的認識也是一樣的,人們總是很片面的去認識上帝。人們想以什麼樣的形式體驗上帝、認識上帝呢?想上帝現在怎樣感動我。現在我在唱讚美詩的時候,聽道的時候,我的心突然很激動,很感動,這個時候就會想“上帝真的太愛我了,上帝真的是良善的。”不然的話就會想“上帝怎麼能這樣?”就是以自己為標準,把自己當作衡量的標準。

 

要想真正的認識上帝,不能這樣的片面,僅僅帶著自己六七十年的人生來判斷上帝是看不到完全的上帝的。應該看到上帝的過去和將來,才能夠知道上帝是怎樣的一位。從上帝把種子播在亞伯拉罕裡面開始,直到這事怎樣成就的,就是到耶穌基督為止,至少用兩千年的時間來看一下上帝所行的事,就能夠發現上帝一貫的品性、行為,從而就可以知道上帝是怎樣的一位。這樣把這一切都看到了的人的嘴裡很自然的就會出來這樣的話“上帝是誠實的。”

 

我們說“上帝愛我”,這也不是說因為我感受到了,我有這樣的體驗,而是在那個時間當中看到了上帝的信實,相信他所說的話必會成就在我身上。這樣的信心不會因著我動搖而跟著動搖。信就在於認識上帝。認識上帝的時候不是以我為標準來認識上帝,而是通過上帝的作工可以看到上帝的真心,不會再懷疑上帝。擁有這樣的信心的時候才會平安,才會放膽,才會不動搖。

 

我們看人的時候也應該這樣看,我們很容易小看在我們眼前的人,但是我們要看一下上帝是怎樣使用這個人的,在什麼樣的事工當中使用這個人。當看到這一點的話,就可以清楚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舉個例子,視無言跟我們一起在餐廳裡面吃飯,他常常在我們教會的餐廳跟我們一起吃飯。當他在這裡吃飯的時候,他是坐在眾人當中一起吃飯,所以如果有人從外面進來,不會發現視無言有什麼特別的,跟別人一樣,憑著外貌來看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他並沒有看清視無言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只是憑著外貌做出了判斷。如果是目中無人的人,他看到視無言也可能會小看視無言。但要知道上帝是何等尊重這個人,上帝是何等愛這個人,何等珍惜這個人,他跟其他人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因為上帝有上帝的標準,就是上帝的義。

 

上帝愛擁有上帝義的人,求上帝義的人,特別關注這樣的人。在挪亞時代,雖然當時有很多人,但挪亞在上帝面前是義人,上帝與他同行。雖然當時有很多人,但都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挪亞這個人認識上帝的義,求上帝的義,所以上帝與他同行。最終他和他的一家人得救了。在上帝面前,這個人跟其他人的價值完全不同。

 

這不是提前已經定好的,而是為所有人開放的,為我們每一個人都開放的。雖然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成為這樣特別的人,但是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雖然都在上帝面前,但有的人上帝更喜悅他,更承認他,特別的使用他。如果認為“我跟你都同樣有這樣的機會,所以咱們都是一樣的人”,這樣想的話就是錯覺了,只會失敗,會犯錯誤的。

 

上帝如果承認一個人是福分的根源,決定使用這個人的話,那麼詛咒這個人的,上帝就會詛咒他,幫助這個人的,上帝就會賜福給他,這是有多麼大的差別。我們要能夠看到這一點,要擁有信心的眼睛。我們不是要用肉眼來看,要憑著信心的眼睛來看,就是用上帝義的眼睛來看,從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的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人是多麼重要啊。”那麼我很自然的就應該尊重這個人,幫助這個人。

 

總之,要真正的認識上帝的義,認識上帝所做的事,這樣才能夠完全的去評價一個人。雖然人的判斷不精確,以後都會由上帝來判斷,但至少我們現在憑著信心能夠知道上帝所做的事,我們知道誰在怎樣做上帝的事。所以在我們眼裡,視無言跟其他人不一樣,非常尊重他。保羅也是一樣,在人們眼裡他是許多人當中的一個,許多傳道者當中的一個,沒有什麼特別的,所以就隨便的批判他、指責他,認為他憑著血氣行事。因為這樣判斷保羅的人自己憑著肉身行事,所以認為別人也是這樣的,但這是他們所犯的錯。

 

與義聯合的人,上帝會與他同工。妨礙義的人就如同大衛在詩篇當中所記錄的一樣,“上帝啊,讓他們的禱告變成他們的網羅,叫他們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滅亡,叫他們積攢的財物轉眼間都消失,連子孫都詛咒。”這都是禱告題目,都記錄在詩篇裡面。這些禱告在上帝看來因為是對的,所以才記錄在聖經裡面的。可見對於反對義、抵擋義的人,上帝就這樣的看待他們。

 

我們在看人的時候不要用肉眼來判斷,而是要用靈眼看人。為此我們不要僅僅從某一個角度、某一個時間點去看,而是要用長久的時間看清楚,因此歷史是很重要的。基督教歷史很重要,要看基督教歷史才會知道首爾聖樂教會為什麼這麼重要。如果不知道基督教歷史,那麼就會想“這裡也是教會,那裡也是教會,有什麼特別的呀?難道庇哩亞運動一定是首爾聖樂教會的嗎?”要知道教會雖然很多,但有的教會是上帝特別使用的,就是認識上帝義的人,以及求上帝義的人,以及這樣的教會,上帝特別使用它,把它當作福分的根源。

 

我們要用聖靈的眼睛來看人、判斷人,不要用肉眼隨便的去判斷人,對上帝也是一樣的。最容易犯錯的就是因為自己親眼看到了,所以就認為這是事實。假如視無言是兩千年前的人,或者是一百年前的人,那麼對於視無言所說的話可能會無條件地說“對,是的。”

 

比如說現在人們對於使徒約翰所說的話非常重視,認為他所說的話就是上帝說的話。但是假如我們現在跟使徒約翰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話,那麼可能人們仍舊會藐視他、指責他。保羅也是一樣的。甚至對於主耶穌也是一樣的。現在因為我們離他遠,所以對於耶穌所說的話我們徹底地去接受。但是假如我們跟主耶穌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話會怎麼樣?我們也會抓住耶穌,然後喊著“要把他在釘十字架上!”因為眼睛看得見。所以我們不能憑眼睛看得見的去判斷。

 

現在在坐的每個人也是一樣,我們不會片面地來判斷大家,而是看在歷史當中每一個人是怎樣的角色。直到今天的這個庇哩亞運動的歷史是怎樣的,今後通過大家要進行的所有的事情會怎樣,通過這樣的歷史來判斷“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是一個蒙福的人。”如果只憑眼前的事情來看的話,好像每一個人都沒有什麼特別的,都是很平凡的,好像沒有事情可做的人似的。那麼聚在這裡幹什麼呢?要好好看前後的歷史,才會發現這件事、這個人。

 

讓我們能夠用靈眼來看事、看人,不是用肉眼,而是用靈眼。對自己也是,還有對主的工人,對主所使用的人,我們都應該帶著歷史性的眼睛去看他們。為此我們一起禱告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灣聖樂教會 的頭像
    台灣聖樂教會

    庇哩亞台灣聖樂教會Berea Taiwan SungRak Church

    台灣聖樂教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