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一個心靈
哥林多後書講解(六十三)
【林後12:14-18】
講師:李基宅牧師
翻譯:孔睿
錄入:庇哩亞人fyh
整理:庇哩亞人bereaspring
如今我打算第三次到你們那裡去,也必不累著你們,因我所求的是你們,不是你們的財物。兒女不該為父母積財,父母該為兒女積財。我也甘心樂意為你們的靈魂費財費力。難道我越發愛你們,就越發少得你們的愛嗎?罷了,我自己並沒有累著你們,你們卻有人說我是詭詐,用心計牢籠你們。我所差到你們那裡去的人,我藉著他們一個人占過你們的便宜嗎?我勸了提多到你們那裡去,又差那位兄弟與他同去,提多占過你們的便宜嗎?我們行事,不同是一個心靈嗎?不同是一個腳蹤嗎?(林後12:14-18)
我們一直以為這些是屬靈的話語,當我們仔細去看這些話語的背景的時候,可以發現都是一些關於罪的問題、指責的問題等等。這是跟我們密切相關的問題,是我們也可以經常接觸到的。在這些情況下所說的話語會讓我們認識到很多屬靈的秘密,也教導我們在上帝面前應該怎麼做。
但我們在對待這些話語的時候,不必按照那種情況去理解這話語,話語的光譜非常多樣化。當然按照這個情況去理解也可以,但是耶穌有時候是跟這個情況沒有任何關係,僅僅把這一句話拿出來使用,從屬靈上去解釋。所以對話語的解釋是多樣的。
我的意思是說現在我們所看的這些背景只是非常基礎的一些情況,為了理解當時那個情況,我們在分析這些話語。但是看聖經的時候,看話語的時候,不是一定要按照這個情況、按照這個背景去接受這個話語。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好那個情況,理解得越深入,那麼聖經能夠在我裡面作工的幅度就會越寬廣。就是說可以把這個話語使用在屬靈方面上,也可以使用在具體的一些情況上,這個範圍是非常廣泛的。
神學家們做了很多這類的講解講道,因為他們做了很多有關這些情況的研究。但他們的局限就在於太重視這些情況,只是把這話語當作這個情況當中所發生的利害關係而出來的話語,這是他們的弱點。我們在聽這種講解講道的時候不必太受局限,不要想“這句經文原來是這樣的意思,有這樣的背景在裡面”,不能只是一味地這麼去想,希望大家能夠瞭解。
“如今我打算第三次到你們那裡去,也必不累著你們。”就像至今為止我從未收過你們的報酬一樣,這次我再到你們那裡去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我仍舊不會收你們的報酬。你們總是拿著這一點對我指指點點,但是我仍舊不會收報酬的。“因我所求的是你們,不是你們的財物。”為了自己的福音事工不受到妨礙而提前闡明,除去所有的誤解。
“我所求的是你們,不是你們的財物。兒女不該為父母積財,父母該為兒女積財。”不是說你們要為我做什麼,我現在不是在為你們犧牲嗎?不是你們為我犧牲,是我作為父母在為你們犧牲,我也甘心樂意為你們的靈魂費財費力。就是說我願意把我的錢財為了你們的靈魂而使用,我也願意把我的人生都給你們。
誰能夠這樣做呢?只有父母才能夠這樣做。父母為了自己的子女會獻上自己的一切,連自己都獻上。其他任何的關係都是有限的,只是暫時的,即使是愛,那也是暫時的,都是受局限的,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本能性的。即使平時會常常罵孩子“你這個小傢伙,你是要氣死我啊!”但是當你的孩子落入水裡的時候,有哪個父母會說“看看吧,我不是告訴你不要去參加畢業旅行嗎?不聽父母的話就會這樣”,沒有哪個父母會這樣說,沒有哪個父母會抱怨自己的孩子。
即使是不聽父母的話,每天又喝酒又抽煙的孩子,當他遇到危險的時候,父母的心也會像撕裂一樣。當孩子的屍體從大海裡面撈上來的時候,即使是已經腫脹的屍體,父母也想要看一眼。不是很奇怪嗎?反正已經死了,那個屍體有什麼,父母何必一定要找到屍體呢?沒有做父母的可能不知道這種心情。
按照我的理解,父母的心,哪怕是孩子的一根頭髮也想要看一下,哪怕是屍體也要看一下。如果看不見的話,這輩子都會閉不上眼睛的,一輩子都會睡不著覺的。即使是已經死了的孩子,肉體已經死了,也想要看看他的屍體。這種愛是本能的,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是唯有父母才能做到的。
這個周主日講道,監督在前半部分講到父母的愛,真的是非常懇切,可以看到父母的心情是怎樣的。即使是對孩子那麼好,那樣付出,但是最後也可能得不到孩子的報答,反而總是很傷心。儘管如此還是會愛孩子愛到底,一直到死了為止還是會愛他,覺得對不起他。
我們現在長大了,有時候會給父母買些東西,但是父母接受這些禮物的時候心裡總是覺得不好意思。其實嚴格來講,父母給我們的多麼多,與那個相比,我們所給他的根本就算不得什麼。父母就是這樣的愛子女愛到底,這個心跟父上帝的心是一樣的。
父上帝愛我們是愛到底,他把兒子的靈給了我們,讓我們做他的兒女,這就顯出了上帝的決志。他把我們當作他的兒女,就已經決志了要把這沉重的擔子挪到自己身上。
不聽話的孩子真是讓父母傷心,如果是他人你不跟他見面就行,但是對子女卻無法做到。因著子女債務堆積如山,因著子女做生意欠下很多的債,十億、二十億,這個時候作父母的想怎麼做呢?想不想跟孩子斷絕關係?無法這樣做,因為那是自己的孩子。即使是這樣的子女,還是不斷地接納他,一直為他擔當到底。
上帝把我們當作他的兒女,就等於上帝決志要這樣擔當我們的擔子。明明知道這個子女是不聽話的,即使悔改了還會不斷地犯罪,他明明知道我們是這樣的子女,但仍舊把我們當作他的子女,也就是他決定要愛我們愛到底。
他不僅愛了我們,還一直愛我們,他不是僅僅用耶穌的寶血赦免我們的罪,潔淨我們,不是到此為止,還將兒子的靈賜給我們,叫我們成為兒女之後,這個愛不是到此為止,我們又犯罪,不斷犯罪,但是他應許我們會不斷地饒恕我們,他要我們到他那裡去潔淨。
對於上帝的這樣的旨意,耶穌是怎麼表達的呢?他為門徒洗腳的時候,彼得說:“連我的頭,我的手,都幫我洗吧。”主說:“你已經是潔淨的,只要洗腳就可以了。”通過這話把父的心意的奧秘告訴給門徒了,就是說腳要不斷地洗。主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就與我無關了。”主教導門徒們要不斷地洗他們的腳,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雖然已經潔淨了,但是我們要不斷地來到主面前潔淨自己。就是說上帝不是一次性的潔淨我們就結束了,而是應許我們會不斷地饒恕我們,不斷地潔淨我們,這是上帝的意志,他的決志。
這跟剛才我所說明的父親的愛、母親的愛是一樣的。父親的愛不是你生下孩子以後就結束了,而是在那之後也一直擔當。上帝把我們當作他的兒女以後不斷地擔當我們,希望我們不斷地潔淨。即使每天都會沾染污垢回來,還是會為我們洗淨。直到什麼時候為止呢?直到遇見主的那日為止。就像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改變的,直到自己死為止,或者是到自己的子女先死為止。總之,這個愛是不改變的。就像這樣,我們直到進入父的懷裡為止,耶穌應許我們,他會不斷地潔淨我們。
愛到底的愛是父母的愛,這是父上帝的愛,現在我們領受著這樣的愛。即使我們犯了再大的錯誤,他也不希望我們就此跌倒,一蹶不振,自暴自棄。上帝還是希望我們再次來到他面前潔淨,我們是得到如此大愛的人。
既然我們得到了這樣的愛,那麼我們對他人應該怎麼做?如果你對別人說“從今以後咱們一刀兩斷”這樣的話是不行的,這樣的人應該想一下自己是否得到了上帝的愛。對方再怎麼做了錯事,再怎麼叫你失望,你也不能說“我們已經完了,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會給你機會了”,我們不能這樣做。
弟兄再怎麼犯了罪,如果來向你道歉求饒恕,你還是要給他機會。到什麼時候呢?七十個七次。為什麼?因為我這樣的對你們,我這樣的愛你們,所以你要領受這愛,這是你要做的事。你得到了這個愛,通過什麼顯明出來呢?你也要這樣去做,去饒恕人,給人機會。你要不斷地潔淨,也要叫別人這樣做。看別人的時候你也要這樣看,不要想“他是黑色的,是骯髒的”,不要烙下這樣的印。“我跟那個人從今以後沒有任何關係。”不要這樣在心裡下決心,這樣做是不行的。
你想要受什麼樣的審判呢?你要知道你是從審判那裡得到自由、得到恩典的人。當我犯罪的時候,即使我悔改,但是如果耶穌說“你已經完了,你再怎麼悔改也沒有用,你騙了我多少次,我跟你不會再有關係了”,我們再怎麼找他,他可能也不會回應我們。所以主告訴我們,要先去跟弟兄和解,然後再向他禱告。不然的話,這樣的人的禱告無法上達到主面前,他也沒有禱告的膽力。
我們是得到了父上帝無條件的愛的人。保羅現在是以這樣的心單方面地想要給哥林多人,但是給他的回應卻是什麼呢?“難道我越發愛你們,就越發少得你們的愛嗎?”我如此的愛你們,結果卻因此受逼迫,受辱駡。
“罷了,我自己並沒有累著你們,你們卻有人說我是詭詐,用心計牢籠你們。”人們在他背後說他“保羅即使表面看來不收謝禮,但他是很詭詐的人,最終他是要榨取你們的東西的。”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保羅不是把奉獻款都聚起來送到耶路撒冷嗎?其實有一部分是他自己榨取了,自己用了,靠著那個去生活,不然的話他靠什麼錢生活呢?”他們就這樣的指責保羅。
這樣的指責,這樣的辱駡,今天也是一樣的。韓國教會的牧師們平均來看報酬都是非常低的,只是有傳聞說有些牧師的報酬很高,所以讓人誤以為所有的牧師都是這樣,但大部分牧師的報酬只是能勉強維持生活而已。但是對於這種情況人們不是用好的角度去看,而是會說“即使報酬那麼低他們也有辦法的,他們仍舊可以生活得很好。”沒有人會用讚賞的眼光來評論這件事。
就跟這一樣,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解釋保羅不收報酬的事,他們說保羅帶到耶路撒冷去的錢其實有一部分是他自己榨取了。可能這樣說的人是想通過自己把錢送到耶路撒冷,可能他們有這樣的心,想榨取裡面的錢,所以他們就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栽贓給保羅,說保羅是這樣做的。因為他們自己心裡有這樣的想法,所以認為別人也會這樣做,按照自己的水準去理解別人。
今天也是一樣的,世人不理解基督徒不收報酬的在教會裡當義工,他們沒有辦法理解,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根本不可思議的事情。對他們來說不可思議,但是對這樣做的人卻有充分的理由。
“我勸了提多到你們那裡去,又差那位兄弟與他同去,提多占過你們的便宜嗎?”我差提多去讓你們準備送到耶路撒冷的奉獻,提多占過你們的便宜嗎?“我們行事不同是一個心靈嗎?不同是一個腳蹤嗎?”就是說提多也沒有那樣做。你們看一下,提多他這樣做過嗎?他不是也跟我一樣行事嗎?假如提多做錯事的話,那麼誰會受辱駡?保羅就會受辱駡的。
我們如果做錯事的話,誰會受辱駡?聖樂教會會受辱駡,監督會受辱駡。大家如果做錯事的話,那麼在教會內部我們這個部門會受辱駡,結果就是我會受辱駡。所以我們絕對不要想“我自己看著辦就行了”,就好像是自己一個人在做事一樣,絕對不能那樣想。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是跟我們部門的名譽連接在一起的,跟我是密切相關的。
大家也要知道現在大家所做的事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我又想提到我們這個部門的歷史,從一開始沒有人給我們作工的機會,十年以前就在這裡工作的同工們很清楚,很多事情我們沒有辦法做。但是後來教會一點一點的給了我們權力,要我們做。原來我們哪有權力做翻譯,哪有權力把書籍送出去,怎麼能夠整理韓國語,我們哪有辦公室?但是我們能有今天,肯定有前輩們的犧牲。
我為了得到這一點一點的前面所提到的這些東西,真的經歷了很痛苦的過程,心痛、受辱駡、被誤解,還是默默地忍受著,硬著頭皮往前走。因為有這樣的過程,所以跟在後面走的人很自然的就得到了這份工作。大家要知道這些,不然的話能夠作工的機會在某一瞬間就有可能消失。
我常提到這些事情並不是說我很優秀,而是要常常去回顧歷史,理解歷史,才會更謙卑地維持下去,更謙卑地走下去。不要想這一切都是白白得來的,我們能夠作工的這一切,我們能夠把書籍寄出去,這都不是白白得到的,是我們爭取到的。爭取的方法不是鬥爭,而是謙卑、忍耐、順從,還有受辱駡、背黑鍋、受委屈,但還是默默擔當。不是憑著人的脾氣去做這些事,而是忍耐下來,所以才會有今天,才會叫對方信賴我們。
領導者們總是擔心很多事情,所以他們有個習慣,一直問你“這個怎麼樣了,那個怎麼樣了”,他們有這樣的習慣。這跟你做得好不好沒有關係,所以大家要理解這一點。指導者有這樣的習慣,總是去確認。為什麼?因為確認了99次,你99次都做好了,如果有一次失誤的話,那麼就會出事的。因著可能會出事的這一次,所以會不斷地向你確認“這個怎麼樣了,那個怎麼樣了。”
平時會把工作放心地交給你,你也做得很好,但是偶爾會有一次失誤,擔心這樣的失誤發生,所以領導們會常常確認“那件事你做的怎麼樣了?結果怎麼樣了?”這個時候你不能想“他怎麼就這麼不放心呢?就怕我做不好嗎?”總之大家要理解領導的心,指導我們這樣做都是為了能夠同一地去擔當這事工,我們只要以謙卑的心接受就好。
不要忘記我們代表著教會,我經歷過幾次類似的事情,我真的是很緊張,很擔心。我們在跟一些韓國人打交道的時候,比如說我們的信徒出去傳道,把一些中國人帶來,如果他把一位朝鮮族的靈魂帶來,其實朝鮮族的靈魂不必帶到我們這裡來,直接把他介紹到教區就可以了。我們是針對不會說韓國話的中國人,如果把那樣的人傳道帶過來的話,那我們就要積極地去幫助他們。但是朝鮮族的靈魂都懂韓國語,所以不必帶到中國語翻譯室來。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給他們介紹“執事啊,你把這個靈魂帶到教區吧。”我們會這樣婉轉地告訴他們。但是有一次有位執事在背後說“中國語翻譯室對靈魂根本就沒有愛心,我帶著靈魂去了,他們卻不關心不在乎。”這樣的話傳到了我的耳朵裡,我的心真的很緊張。然後他又到監督那裡去說。即使是這種情況,我們也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去對待,不管是我們教會內的人也好,教會外的人也好,不要因著我們自己的行為而讓對方感到失望。
我們接電話的態度也是一樣的,會使我們翻譯室受到影響。比如說來了電話,接電話的時候應該說“您好,我是翻譯宣教中心的某某某。”但是如果什麼招呼也不打就直接說“是我。”這樣我會受辱駡的,我們這個部門會受辱駡的。而如果是從教會外部打來電話的話,因著我這樣的回應,聖樂教會會受辱駡的。
讓我們能夠認識到這樣的關係,認識到這種情況,充分地擔當好事工。為此我們一起禱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