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來的時候看不見我所想望的嗎
哥林多後書講解(六十四)
【林後12:19-21】
講師:李基宅牧師
翻譯:孔睿
錄入:庇哩亞人fyh
整理:庇哩亞人bereaspring
你們到如今,還想我們是向你們分訴。我們本是在基督裡當上帝面前說話。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事都是為造就你們。我怕我再來的時候,見你們不合我所想望的,你們見我也不合你們所想望的。又怕有紛爭、嫉妒、惱怒、結黨、譭謗、讒言、狂傲、混亂的事;且怕我來的時候,我的上帝叫我在你們面前慚愧,又因許多人從前犯罪,行污穢、姦淫、邪蕩的事,不肯悔改,我就憂愁。(林後12:19-21)
人們都喜歡把所有的事情很單純化地去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很簡單地對待事情,自己也感到舒服,這樣才能夠很單純地活在這個世上。如果太複雜的話,自己也會感到很混亂,自己要先整理一下這個情況,理解好以後再按照規定去決定自己的行動。這個時候語言的功用就非常大,把一切單純化的時候使用的就是語言。語言量少的人會比別人更單純,想法很多的人對於一個情況無法用一個詞彙來評價,但語言量少的人可以只用一句話來表達這整個情況。有時候指著這樣的人說單純、無知,但這種情況太多了。
北韓的金正恩是好人還是壞人?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有點猶豫,但是如果你問孩子們金正恩是好人還是壞人,孩子們都會回答“當然是壞人。”我小時候是金日成的那個時代,過了一代又一代,現在是金正恩。我上學的時候學的是什麼呢?“這個世上最壞、最應該下地獄的人,排在第一號的就是金日成。”我就是這樣學的,在小時候我就這樣的被洗腦了。我原本以為金日成頭上長著角,後來看到照片發現沒有角,而且看起來也很溫和的感覺,這讓我很受打擊。我以為北韓人都是長得那麼難看,那麼可怕,但是結果發現長得跟我們差不多,所以我就覺得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就像這樣,語言單純的人很容易被騙,因為很單純地做整理,自己倒是很方便,很舒服。世界並非是這樣,但自己就好像把自己當作井底之蛙一樣在那裡面很放心。語言很缺乏的人可以活得很單純,很簡單,但他很難過優秀的人生。而且自己可能會覺得很平安,但在別人看來是非常可憐的人生。對世界擁有這種單純的想法問題不大,關鍵是對上帝也是這樣單純地去認識,對於上帝的認識總是很單純地去理解就會出現問題。
比如有的人說上帝是充滿恩典的一位,他把這句話當作一個定理,然後把上帝放在這個概念裡面,認為上帝是無條件地施恩典的上帝,無論做了什麼事,上帝都是有恩典的上帝。還有的人說上帝是愛,這樣很單純地下一個定義。如果自己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感到很失望的時候就會想“上帝不是愛嗎?怎麼會這樣呢?”就這樣對照著給上帝所下的定義去過信仰生活。
但是想一想,人尚且不能用一句話來下定義,更何況是上帝呢?比如說“金正恩是該死的傢伙”,“金正恩是壞人”,能這樣用一句話來說嗎?那麼難道朴槿惠就是善的嗎?但是對於北韓人來說朴槿惠是非常壞的人,所以這是相對的。如果對於上帝這樣單純地下一個定義,然後按照這個定義去過信仰生活的話,自己可能覺得很方便,很舒服,但要知道上帝並不是這樣單純的。這個屬靈的世界、靈界也不是那麼單純的。
用自己的語言把上帝關在裡面下定義,這就是教理。甚至人們對於救恩也想這樣下一個定義。比如人們說信耶穌才能得救,那麼信耶穌要到什麼程度呢?什麼叫信耶穌?總是這樣去追根究底。“得救到底是什麼?”提出這個問題,然後就思考,“到什麼地步才算是信耶穌呢?我迎接耶穌,這可能就是信耶穌吧。”有的人就這樣的下定義。這樣的人肯定會想“我以前已經迎接耶穌了,所以我能得救。”但是真的就是這麼單純嗎?
從更廣一點的角度來看,難道信耶穌就僅僅是一句話的問題嗎?不是應該有什麼樣的變化發生嗎?所以有的人又主張“要有悔改的體驗才算得救。”然後又有人說“那麼悔改怎麼體驗呢?標準是什麼?一定要流淚痛哭嗎?”又有人說“至少應該大聲痛哭才對,要痛哭流淚的禱告才能得救,這才算是得救。”就這樣甚至中國出現了哭喊派,他們的主張就是至少要痛哭三天。
為什麼會出來這樣的主張呢?因為第一個擁有體驗的人是這樣開始的。以前他說自己信耶穌,但是沒有救恩的確信,後來他領受聖靈的時候被聖靈充滿哭了三天。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認為這是標準,至少要哭三天才能夠過正常的信仰生活。結果那些很單純地想事情的人就接受了這樣的主張,就真的努力去哭三天。有的甚至把人關在倉庫裡面讓他哭三天,他們認為沒有這樣的體驗就無法得救。真是什麼樣的人都能出來。還有的人說要領受聖靈才能得救,沒有領受聖靈就無法得救,那麼又有人會想“什麼是領受聖靈呢?”
我剛才說的這些,大家可能會覺得“他們怎麼想得那麼簡單呢?為什麼把事情想得那麼單純呢?”但其實想一下我們自己,難道我們不是這樣嗎?“誰能夠參加頭一次復活?”有的人可能想回答領受聖靈的人才能參加頭一次復活,那麼凡是領受聖靈的人都能參加頭一次復活嗎?真的是這樣嗎?並不是這麼單純,並不是這麼簡單。
上帝並沒有給人這樣劃線的權力,到哪裡就能得救,到哪裡就能怎麼樣,人沒有權力去做出定義。上帝讓我們“跟著我來”,然後我們只要跟著他繼續往前走,不斷地往前走就行了,我們沒有權力說“到這裡就行了”,我們要不斷地往前走。耶穌走到哪裡了呢?他沒有中途停止,不斷地往前走,一直到上帝為他準備的那個寶座上,直到與上帝同等的那個位置上。我們不能走一半就停下來,要不斷地往前走,不斷地改變,不能放心,不能大意。
經上說“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功夫。”就是要常常恐懼戰兢,帶有這樣的心,而不要覺得“可以了,都行了。”上帝所願的是義,也就是耶穌所在的最高的那個位置。簡單來說,用義來表現,要完成這義,我們要一直走這義路。
耶穌受浸禮的時候,他不是罪人,不需要受悔改的浸禮,但他還是受了。施洗約翰知道這一點,說“我要受你的洗,你為什麼來受我的洗呢?”他說“要完成諸般的義。”耶穌基督以前的浸禮是悔改的洗,而耶穌的浸禮是完成義的浸禮,跟以前的浸禮不同。那以後,上帝命令給我們的浸禮是與耶穌的義聯合的浸禮,種類都不一樣。耶穌的浸禮本身就是義,過去的浸禮不是義,而是顯出罪,是悔改。耶穌的浸禮本身就是完成義,那以後我們所受的浸禮是與義聯合。
浸禮是什麼?就是顯出死與復活。土本身是從水裡來的,人死了的話都會埋到土裡,但是沒有辦法把人埋到土裡再挖出來,所以把人放在水裡面埋葬,意味著你死了,然後從水裡出來就意味著活了。這個不是我活了。死的時候是我死,這是我要做的事,我順從,然後死了。活,這不是我能做的事。在死之前我要帶著信死,然後上帝救我,是憑著我這個信而救我。因為我信他的應許,信他會救我,所以他不叫我失望,他拯救至死順從的人,這是父要做的事。
浸禮就是顯出耶穌基督要在父面前至死順從,而父要救他,叫他從死裡復活,顯出這樣的信心。而實質上耶穌真的過了這樣的生活,他受了浸禮以後,說“我有要受的洗。”他已經受了洗,他這麼說是指著他受死復活這件事說的,就是說耶穌的浸禮本身就是義。
耶穌在父面前至死順從,三年的時間不斷地順從,不是僅僅到這個時候,而是直到死的那一刻為止。如果僅僅到這裡,這也不成為義。上帝一定要承認他才行,要救他才行,但救他的時候他要活過來才行。因為父救他,所以他活過來,從死裡復活。這就是上帝所願的義,我們要成就的就是這一點。他救了我們,不是就任憑我們隨便生活,而是要把我們帶到天上,直到我們能夠進入到父所有的榮光當中的那個水準,這就是義。
我們與耶穌的受死與復活聯合,也受了浸禮,就是說今後我要過這樣的生活,在上帝面前應許,“我今後要順從。”那我要做的事就是順從。到什麼時候?到死的那一刻為止。即使失去一切也要順從,這個時候我相信父會救我,會叫我得到榮耀,要帶著這樣的信心。這種信不是我開發出來的,而是耶穌已經這樣做了。他受死復活,得到了榮耀。然後我也要參與到耶穌的受死與復活當中,我們顯出這個信心的就是浸禮。如此決志的人,上帝稱他為義,叫他稱義。
現在我們過信仰生活是在走這條義路,而不是在我用自己的語言所下的這個定義當中、在這個範圍內、在這個教理內去認為上帝是這樣的一位。上帝對於這樣做的人會這樣的對待他。這不是我隨意去下定義,然後自己滿足於自己的這個定義,在這裡面很放心地過生活,不是這樣的。我們需要不斷地順從,直到死為止不斷地往前走,誰也無法放下心來。如果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的人要趕快醒悟,“我現在還不明白,還不知道。”如果認為自己全知道的人也要明白還有我不知道的。誰也無法放心,要常常小心地走這條路。
在信仰生活當中敬虔非常重要,敬就是謹慎,虔就是小心翼翼。我一個人的時候何必要小心呢?我一個人的時候可以穿著內褲在家裡大刺刺地躺在床上睡覺,怎樣都可以。但因為在上帝面前,所以需要小心。在我所恭敬的那位面前,在我所愛的那位面前要小心。所以基督徒要常常小心。
還有因為別人的眼光也很可怕,在他人面前也要常常小心。在家人面前、在自己的子女面前都要小心。越優秀的人在自己的子女面前越會小心翼翼,不會把自己喝醉酒耍酒瘋的樣子給自己的孩子看,夫妻也不會在孩子面前吵架,而總是努力把自己禱告的樣子讓孩子們看到。因為不知道孩子們會從自己身上學到什麼樣的東西,所以要常常小心。
我們總是在比自己軟弱的人面前隨便地對待他,在比自己位份高的人面前小心翼翼的,不要這樣。不僅是在比自己位份高的人面前應該小心,對所有的人都應該小心。在家人面前也是一樣的,要謹慎。因為不謹慎,夫妻很容易吵架,因為太隨便地對待對方,藐視對方,所以夫妻就吵架。因為很隨便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們就不喜歡父母。總之,我們要常常小心,常常謹慎。我們彼此之間也是,基督徒之間也要謹慎,要想著自己是在上帝面前。
經上說“僕人們對待主人也要像在上帝面前一樣。”就是說我們對待人不再是對待人,要像對待上帝一樣的去對待人,就像在上帝面前一樣謹慎,這跟上下關係沒有關係。我們的監督對聖徒們的時候也是好像在上帝面前一樣非常謹慎,聖徒們是很可怕的,聖徒們就是審判者,稍微做錯一點事情,從聖徒們口裡就會出來審判的話,所以他常常謹慎小心,不會隨便說話。
總之,我們在上帝面前不是可以放心隨便地生活,而是要順從,至死服從,要謹慎。對待人的時候也要謹慎,要有禮貌,要敬虔,要小心,謙卑,降低自己。過信仰生活的人跟其他人不一樣,信仰是關乎靈魂的事,雖然看不見,但是卻可以通過表面顯出來,通過端莊的行為、謹慎的樣子、彼此相愛饒恕的態度顯出來。
“你們到如今,還想我們是向你們分訴。”人們仍舊以為保羅現在是在為自己辯護。“我們本是在基督裡當上帝面前說話。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事都是為造就你們。”現在就像保羅為自己所做的辯護一樣,說自己是使徒。“我為你們付出了多少犧牲,也不收謝禮。”
保羅說這些話不是在為自己辯護,保羅說過在人面前受這樣的判斷並不是什麼大事,別人判斷我,我很放膽,他不懼怕人的判斷,人的逼迫,他唯獨懼怕上帝。但是現在卻在人面前這樣的辯解,這不是為了自己辨明,而是為了什麼呢?為了造就你們。因為你們如果繼續這樣誤會我,藐視這些信心的行為的話,那麼最終吃虧的是你們自己,是你們的損失。你們無法得恩典,無法徹底理解福音,會忘恩負義,吃虧的是你們。
我們尊重主的工人,在主的工人面前謙卑、謹慎。主的僕人們也教導我們要這樣做,這並不是他們想要接受我們的招待所以才這樣說,而是為了我們自己。我們的信仰態度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對我們自己沒有益處,這都是為了我們自己。從如此差勁的人身上能得到什麼樣的待遇呢?但是牧者們還是會教導“要敬虔,要謹慎,要尊重權威,要謙卑”,這樣教導不是為了他們自己,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恩典,才能夠完全成長,才能一直將這條義路走到底,所以牧者才這樣的教導我們,才這樣的帶領我們。
我怕我再來的時候,見你們不合我所想望的,你們見我也不合你們所想望的。又怕有紛爭、嫉妒、惱怒、結黨、譭謗、讒言、狂傲、混亂的事。(林後12:20)
保羅擔心“我到你們那裡去,如果看到這樣的樣子該會多麼痛苦啊。如果在我眼前看到這些事情我只能生氣,只能責備你們,很嚴格地對待你們,這樣的話,我們的見面就不會是很愉快的了。所以我希望在我去之前,你們的這些樣子,紛爭、嫉妒、惱怒、結黨、譭謗、讒言、狂傲、混亂的事,這些事趕快清除掉。希望你們能夠謹慎,在我到你們那裡之前,希望你們能夠解決好。”
這就是主的心。主很快就會再來,主再來的時候,如果他發現我們裡面還有這些的話,那麼那個時候都會受到審判的,都會受責備的。所以在他來之前,他要我們趕快解決掉這些事情。這就好像主在天上給我們寫信一樣,“我再到你們那裡去之前,希望你們當中不要再有紛爭,不要再有嫉妒,不要再有惱怒,不要再有結黨,不要再有譭謗,不要再有讒言,不要再有狂傲,不要再有混亂的事。不要爭吵,要和睦;不要嫉妒,要為對方鼓掌,人家做得好就要為他鼓掌;不要生氣,要憐憫;不要憤怒。
父親責備你的時候,難道你也是一樣的生氣嗎?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會這樣,當父親責備你的時候會頂嘴,也非常氣憤地對父親。但是長大以後,當父親生氣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那麼的淒涼,那麼的可憐。要憐憫,即使你們的弟兄們惹你生氣了也要憐憫他。
不要結黨。沒有上帝義的人總是有疏遠感,因為從上帝那裡疏遠了,所以心靈總是充滿這樣的疏遠。為了彌補這種疏遠的感覺,他就會去動員人,動員的方法是什麼呢?把那些有不平、不滿的人都聚在一起,把那些人當作自己人這樣的組成一個團體。因為有很多人跟自己在一起,所以自己就會覺得很放心。這樣的人的心靈因為充滿了疏遠感,所以才會做出這種行動。
被上帝承認的人心裡沒有疏遠感,即使別人恨自己或怎麼樣,他也不會太擔心,這樣的人的心靈是強健的,所以我們要從上帝那裡得到承認。
還有不要中傷人,不要看待某件事情的時候總是從自己的角度上去理解。要知道從自己的立場上去理解的話,自己覺得是客觀的,但是這世上根本不存在客觀性的,一切都是從我的角度來做判斷的。
現在金正恩不是壞人,但對於韓國人來說是壞人。我們常說金日成、蘇聯的史達林、列寧,我們一直認為他們是壞人。俄羅斯的人不這麼想吧?但是我們小時候都認為世上十惡不赦、罪大惡極的人當中就包括列寧、史達林、金日成,他們都是該下地獄的人。從資本主義國家來看是這樣的,這不是客觀事實。再怎麼說這是客觀的主張,但是對那個人所做的不好的評價都只是我自己的想法,這無法成為客觀性的。
“讒言,狂傲,還有混亂的事。”不要有這樣的事,要謙卑。“且怕我來的時候,我的上帝叫我在你們面前慚愧。”保羅現在擔心的是什麼呢?如果現在去的話,恐怕在哥林多教會我會被人笑話,人們會笑話我,指責我,這樣的話權威就會落地的。那會變成什麼樣?我會很慚愧的。所以保羅不希望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又因許多人從前犯罪,行污穢、姦淫、邪蕩的事,不肯悔改,我就憂愁。”假如我去的時候,那些污穢、姦淫仍舊存在的話就會讓我太憂愁了,我不想看到那樣的事情,在那之前希望你們趕快改變。保羅這樣的警告他們,是希望見面的時候能夠以好的面孔相對。
對這話語我真的是深有體會。我偶爾有下班早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夫妻倆一起下班回家,如果一起回家的話,家裡的氣氛就會變得很糟糕。為什麼呢?因為一回家就會發現孩子們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書包扔在門口,襪子也扔得到處都是,書也亂七八糟的在地上,吃的東西桌子上滿滿的,早上起來被子也沒疊,地上很髒......看到這個樣子我馬上就會說“過來,這書包是怎麼回事,趕快放在原來的位置上!”這兒,那兒,越說越多,“你們這兩個傢伙!”
如果不只是一兩件事情是這樣的話,那天孩子們可就慘了,我就會告訴他們“現在不許吃飯,你們把房間都整理好,整理完了再出來!”過一會兒我進去一看,“你們這叫整理好了嗎?書也沒有插好,都倒插在那裡了,這裡是什麼?再重新整理一下!”這樣下去的話,有的時候就要拿出小棍子,他們倆就要挨棍子了。有時候我說“把書包倒出來。”結果一倒出來發現有成績單,這下又完了,“成績單下來了竟然沒有給爸爸媽媽看!”然後我就越來越生氣。所以我儘量不跟妻子一起下班,讓妻子先下班。她先回去,然後在我回家之前讓他們都準備好。
我也想跟孩子見面,“孩子們辛苦了。”然後親親他們,也想跟他們一起玩兒,我也不想回家就責備他們。因為媽媽不會生氣,所以我讓她先下班,然後做好準備。在我快要回去的時候媽媽就會催他們,“爸爸快下班了,快回家了,你們趕快整理整理。”這樣的話我回家就不會生氣,就會跟孩子們一起看聖經,一起禱告,也會說“我愛你。”關係就會這樣的融洽。
主再來的時候就希望跟我們這樣的見面。“這都是什麼呀?你們都幹什麼了?”他不想這樣。所以在那之前要趕快警醒,該扔的趕快扔,該整理的趕快整理,垃圾箱趕快倒一下,腳臭了趕快洗洗腳,要趕快整理,在有機會的時候要趕快解決好,謙卑地做好準備。有的人說“我現在都已經做好準備了。”這就好像孩子們說“我都打掃好了”,結果一看根本就沒有打掃好一樣,上帝的視角跟我們的視角非常不同。
讓主再臨的時候我們能夠做好準備,能夠以喜樂的心迎接他。為此我們一起禱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