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彼此問安

   哥林多後書講解(六十七)

【林後13:11-13

講師:李基宅牧師

翻譯:孔睿

錄入:庇哩亞人Jecoliah

整理:庇哩亞人bereaspring

 

 

還有末了的話:願弟兄們都喜樂。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上帝必常與你們同在。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眾聖徒都問你們安。(林後13:1113

 

這裡說“願弟兄們都喜樂。”我們活在世上會碰到很多困難,在做主的事工的時候有很多難處。每天會跟很多人打交道,也有很多令人厭煩的事情,總是不能如心所願。而且很奇怪的是一些不好的事情總是一下子都湧來,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而且不是一個地方是這樣,在這裡碰到這樣的困難,在那裡又碰到那樣的難處。

 

在家裡被罵的時候,來到辦公室又有不好的事情發生,然後出去又無緣無故的被人冤枉,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會感覺到什麼?“可能我有問題吧,走到哪兒都有這麼多的事情發生。”這個時候會想“我看待這個環境,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本身是悲觀的、是消極的。”我不會非常深入地陷在這樣的想法當中,只是想“原來我的想法可能有些消極吧。”就這樣的打發過去了。在人生當中會有這樣的坎坷,有時候非常低沉、非常消沉,有的時候非常亨通,也得到人的稱讚,得到承認,這樣的好事情也是一下子都來,所以我不會把這樣的事情太放在心上。

 

但從根本上說,活在這個世上本身就是很辛苦的,有很多的壓力,在教會裡面也可能受的壓力更大。如果僅僅只是主日來到教會獻上禮拜,他們可能會很輕鬆,只要擔當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但是如果天天在教會裡面工作的話,這樣的人可能會受到很大的壓力。為什麼呢?因為教會是有權威的地方,甚至與上帝的權威是有緊密關係的,所以我不能隨便去行動,也因此會有很多的壓力。如果壓力太大就會變得很敏感,如果每一個人都這樣敏感的話,那麼互相之間就好像渾身都是刺一樣的給對方傷害,在這裡受到壓力,到那邊就去朝別人發脾氣。

 

如果常常遭遇到一些困難的事情的話,那麼人就會萎縮起來,變得很小心、很消極,就連打招呼也會變得很小心。以前打招呼會很輕鬆、很愉快,“你好,傳道師好。”但是當這樣的傳道成為了牧師以後,打招呼就會很小心,“傳道你好。”並不是很高興見到你的樣子。為什麼?因為牧師們在教區總是跟很多聖徒打交道,受到很多的壓力,所以變得很緊張,無論跟誰見面都沒有辦法放鬆下來,這樣做是在節制。然後回到家這樣的緊張感就鬆懈下來,就會很輕易地把自己表露出來,也發脾氣,也抱怨。

 

我們每個人都受到這樣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話語卻命令我們要喜樂。為什麼?就看你把目光放在哪裡,如果你把目光放對了的話,那麼充分可以喜樂。你買了一塊田,田底下有寶貝,家裡什麼財產也沒有了,所有的財產都用來買那塊地了。雖然這塊田地下面的寶貝還沒有到我手上,今天晚上眼看著連晚飯都吃不上,但是心情還是很好,因為有所期待。

 

要把這個寶貝挖出來賣掉才能變成有錢人,才能過你想要過的生活,這就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這一兩個月的時間看起來好像很痛苦,也沒吃的,也被人看不起,人家會說你“你怎麼這樣活呀?怎麼這麼窮?”儘管這樣,這個人還是會很高興,而且恐怕被人發現,偷偷地笑,因為有好事情才會這樣。

 

就像這樣,我們更應該這樣,雖然在我們眼前或者在我們手上還沒有什麼,但在天上我們的主耶穌所得到的那些照樣會給我們,我們也照樣能夠得到,我們有這樣的應許。每個人按照自己所行的事可以得到報償,得到獎賞,上帝這樣應許我們。想到這些充分可以高興起來,那麼對於那些細小的事情就可以一笑了之。

 

看一個人是否有信心要看什麼呢?這個人再怎麼在禮拜的時候說“我愛上帝,我要去天國”,但是他真的有這樣的信心嗎?可以看一下他是不是常常喜樂,凡事都很樂觀。他為什麼會這麼樂觀、這麼喜樂呢?看他的條件也沒有什麼,但是這個人因為常常意識到天國,意識到自己所要擁有的,所以很喜樂。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無法與他到天上所要得到的那個相比較。我們要充滿對天國的盼望,對此的信心如果確定的話就能夠喜樂。願大家都充滿對天國的盼望。

 

對於將來要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也要帶有信心,因此充滿喜樂。有的時候也會感到厭煩,即使你感到厭煩,那個時候你的心裡也是喜樂的。因為感到厭煩的是肉體,肉體有可能這樣,但是我們的心靈依舊會充滿喜樂。

 

“要做完全人。”這是上帝對亞伯拉罕的要求。“就像我是完全的一樣,你也要完全。”耶穌也說過,“就好像父是完全的一樣,你們也要完全。”這裡也提到完全。就是說當我們信了耶穌、進入到生命之門以後不是結束了,從此以後我們要仰望天國。

 

為了完全,也就是為了參與到上帝完全的旨意當中,為此我們要將自己獻上。完全的只有上帝一位,能夠完全成就的只有上帝的事工。我如果為了我自己的事而做無法完全,但是如果按照上帝的旨意將我自己獻上的話,那麼就會變得完全,因為上帝完全的旨意成就在我身上。所以這話的意思就是“你們要參與到上帝的旨意當中,要走永生的路,要與我同受苦難。”就是說我們在信耶穌以後不是就結束了,今後我們有要走的路,對此已經應許會給我們報償。

 

這報償會有多麼的多呢?即使你給人一杯水也有報償。有的人當收到別人的禮物的時候,他說:“願上帝百倍地報償你。”我總會說“為什麼是百倍呢?怎麼只有百倍呢?現在上帝在天上要報償我們的難道就只有百倍嗎?難道說如果我給別人買了五百塊錢的東西,在天上我只能收到五萬塊的報償嗎?既然你憑著信心說話你幹嘛說百倍,憑著信心你就說百億倍吧。”但是想一下,難道那個報償只有百億倍嗎?以我們在這地上所播種的,我們所得到的會有多少倍呢?會不會超過百億呢?論價值的話,在這地上再怎麼有錢,那都是要朽壞變沒有的,這怎麼能跟那永遠的東西相比較呢?

 

有人在旁邊聽到了就說“那麼就無限倍吧。”真的是無限倍,想一下,你給人一杯水的時候對此尚且有報償,那報償是百億倍以上的,無限倍,無法比較的,雖然只是一杯水。但是我們僅僅付出了一杯水嗎?為了主耶穌和他的國,為了他的義,我們所受的苦,所受的壓力,對此那個報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而且是永恆的報償。對此我們應該帶有信心,然後帶著這樣的信心去受苦難。

 

說到苦難的路,十字架的路,有的人說“我以後會走的。”那十字架的路就是去受死,這可以說是最大的壓力。但是現在想一下,假設我們將來要經受那個大患難,那個患難不是一下子都接受,我們現在是對於那個患難把它分開來承擔,一點一點地在承擔。

 

我們在教會裡侍奉的時候會受到很大的壓力,有的人說“在教會裡受的壓力太小了,沒什麼,我要很勇猛地去殉教。”其實這是不像話的,現在我們在教會裡所經歷的所有厭煩的事,還有壓力,還有受誤解、被冤屈的事,這些就是我們所憧憬的那殉教的路,正是那條路。只是把那條路慢慢地拉長了而已,拉長讓我能以擔當,其實這就是殉教的路。

 

有的人說“我不想擔當這樣煩瑣的事情,這樣的壓力,我想很勇猛地去獻出我自己。”那只是你自己的非常瀟灑的人生,但那不一定是主的旨意。現在我們在作工的時候,在受到壓力的時候,大家應該想這是上帝在看著你走這條殉教的路,當你一點一點地去勝過這些妨礙的時候就必會得著報償。

 

“要受安慰。”就是說要受上帝的安慰。但在其他聖經裡面翻譯成“要受勸勉”,就是說我到現在這樣勸勉你們,你們要接受這個勸勉。如果成為完全人的話,就要接受勸勉與我們同心。與誰同心?與上帝、與主耶穌基督、與我們、與聖徒們要同心,在同一個聖靈裡面要同心。因為心不同,所以才要我們同心。

 

每一個人的心都是不一樣的,對於教會牧會的方針,每一個人的想法都不同。如果有一萬個人,就會有一萬種想法。那麼要跟隨誰呢?一萬個人都走自己的路的話,會出來一萬條路,那怎麼行呢?要跟隨誰的路?聖靈設立監督來牧養教會,讓監督決定事情,帶領教會,所以我們跟隨這條路就好。

 

這個想法有可能跟我的想法不同,但要知道我們是悔改的人,我是不完全的人,我的判斷不一定是正確的,我是罪人,我無法確信我所做的決定就是對的,每一個人的想法都不同。我們要認為監督遠遠超過我們,因為他是上帝所使用的人,上帝會對此負責的,上帝喜悅我走這條路。

 

就這樣,我們要定下心意去順從,當你去順從的話,你的心也就跟去了。不是說“我沒有這樣的心,我不想順從”,即使沒有這樣的心,你決志去順從,決志去理解、去協力的話,你的心也會跟上去的,這就充分可以理解。想一下,人如果帶著誤解別人的心態去看那個人的話,就充分可以產生誤解。但是你如果帶著願意理解這個人的心去看他的話,那麼都可以理解。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很多情況,我們生氣的時候就說“這人怎麼能這樣呢?”但是當你真正冷靜地去跟那個人見面,跟他交流的時候,你聽聽他所說的話,可不可以理解?百分之百都可以理解。沒有哪個人是無法理解的,無論是什麼情況都可以理解。只不過我是在我的這個環境、我的這個情況下去說“怎麼能夠那樣”,但是如果你下決心去理解他的話,都可以理解的。

 

我看待大家是帶著什麼樣的眼光呢?我是帶著患者的眼光來看大家。我不把大家當作正常人,都當作患者。比如我給咱們當中的一個人打招呼,但是他不理睬我,那我就在心裡想“那個人可能視力不好吧。”我就這樣想。已經在我眼前了卻還是不打招呼,那麼我就會想“這個人可能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失去了自信感吧。”我不會認為這個人不喜歡我,我會想這個人沒有自信。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我就是這樣的。

 

我小時候見到大人的時候都不打招呼,不是我不想打招呼,是我無法打招呼,我也想跟大人打招呼,但是做不到。為什麼?覺得說話很害羞,太害羞了,就沒辦法說話。然後我就呆呆地站在那裡,總是被父親罵“你怎麼不打招呼啊?”越是這樣說我就越無法打招呼,我就會小聲地說“你好。”然後父親就會說“這孩子怎麼這麼沒有禮貌。”不是我沒有禮貌,那是我內部的問題。

 

淩晨去參加晨禱的時候,前面那位元女執事明明認識我,我也認識她,但是我向她打招呼她卻不看我,那是她的問題,因為她沒有化妝。因為我們太注意別人的視線,所以總是很萎縮。但是充分地得到了上帝的愛的人能夠克服這些問題,充滿地領受上帝的愛,不管別人怎麼說,我也承認我是得到上帝愛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懼怕。即使你沒有化妝也會有自信感,也可以打招呼。想一想,金泰熙早上如果沒有化妝會不會害羞?她也是女人,也可能會害羞。像她那麼漂亮的人都會害羞,那麼我們就不要太過分地去意識到別人。

 

對於我來說,大家的一些行為即使有些奇怪,那也只是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沒有必要說“這個人是這樣的,那個人為什麼會那樣呢?”沒有必要這樣做比較。因為這個人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成長的,那個人最近有什麼樣的問題,家裡有什麼事,所以他現在很厭煩。我心裡這麼想就會感到很舒服。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不同,那我們到底要跟隨誰的旨意呢?要跟隨監督的旨意。“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就是說這樣受安慰,同心合意,就有平安。這不是指著個人說的,而是指著教會說的。教會要和睦,那麼就要同心。這一萬個人怎樣才能夠同心合意呢?以誰為標準?應該以監督為標準,要努力去理解監督。

 

“如此,仁愛和平的上帝必常與你們同在。”當這樣做的時候,上帝就會與我們同在。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時候,就會彰顯出他的特性去做他的事,他會顯出仁愛和平。我們得著了福分,不是到時此為止,我們要讓更多的人得到福分。我們如果得到了仁愛與和平,也要叫別人得到。

 

“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這裡說親嘴問安,我們覺得很奇怪,幹嘛一定要親嘴呢?中國真有這樣的地方,因為是鄉下的一些無知的人,看到這句話語,認為要順從這話語,這位牧者就跟年輕的姊妹們親嘴。不是這樣的親嘴,你看一下西方人打招呼的方法,輕輕地碰一下臉頰就是打招呼。不要心裡有別的想法,只是說要聖潔地彼此問安,就是這個意思。

 

“彼此問安。”這是哥林多後書出來的最後一個命令。到現在講了這麼多的事情,在最後的部分說的是你們要親嘴問安,打招呼,互相問安。這一點我真的很差勁,我很擔心大家也像我這樣。為什麼呢?有時候我覺得大家彼此之間好像不打招呼似的,這些人怎麼不打招呼呢?後來才知道不是不打招呼,只是輕輕地打下招呼,比如用個眼神,或者輕輕地表示一下。可能是因為大家很緊張,牧師也在,所以不是那麼大聲地打招呼。我們辦公室只有一個人每天早上上班的時候都會很大聲地說“大家好。”這樣打招呼進來。大家也這樣做吧,很好。

 

有時候別的部門的人來我們辦公室都不跟我打招呼,然後悄悄地就走了。我知道他為什麼這樣,我以前也曾經這樣做過,我到別的部門去,那裡有牧師、有負責人,我擔心妨礙到牧師,我覺得像我這樣的低層的人沒有資格去打招呼。但是當我今天作為牧師站在這個立場上我的想法就變了,我就感覺到什麼呢?我就想既然來到別人的部門了,那麼應該向這個部門的負責人解釋一下為什麼來,有什麼事,至少應該打個招呼。比如你到別人家去,你都不跟那家的家長打招呼,然後悄悄地說幾句話就走了,就是這種感覺。既然你來了,為什麼來,什麼也不說,就跟其中一個人把自己要說的話說完就走了。我就想到以前我也是這樣的,不應該這樣做。

 

從這件事我就學到了這一點,無論到哪裡我現在都怎麼做呢?即使我去那個部門去找的是另外一個人,但是我首先會去見那個上司,打個招呼,告訴他我來見誰,應該這樣做。我也這樣的教導孩子們,“你們到朋友家去的時候首先一定要向朋友的父母打招呼,然後再跟朋友一起玩兒。”“你到爸爸辦公室,或者到哪裡去,一定要先去向上司打招呼,然後再做你的事情。”這樣的禮儀從小就應該學會,但是我因為沒有學到,長大以後才明白這個道理,花費了這麼長時間。

 

“要彼此問安。”這不是說一定要向上司問安,不管上下關係,也不管職分是怎樣的,要彼此問安。“要彼此打招呼,問安。”這是寫哥林多前後書的保羅最後的命令。彼此不要有什麼缺陷,不要有什麼遮掩的,要彼此問安。

 

有人會認為有些關係根本不需要打招呼,不能這樣,這樣的話就會產生麻痹。教會是一個肢體,如果肢體之間彼此不打招呼,是斷絕的話,那麼主就無法在那裡作工,因此互相要聯合。比如說手跟嘴巴要很親密才行,但是有一天彼此成為了仇敵,嘴巴咬了手,然後手就說“我今後再也不靠近你了。”如果這樣的話怎麼吃東西呢?那麼這個人就要餓死。結果誰死呢?整個身體就會死的。肢體之間如果關係不好是不行的。

 

說到跟所有肢體的關係,可能手應該跟所有肢體的關係最好。想一下,手沒有不碰的地方,摸摸腳,摸摸腳指,甚至連屁眼也摸摸,手也進到嘴裡。跟聖潔的肢體很親近,跟很髒的肢體也很親近,跟頭也很親近,跟頭發也很親近,手好像做的侍奉最多。我們應該學習,因為不親近,沒有這樣的關係,所以總是產生問題。

 

我對於這些關係方面比較差,我總是拿什麼當作藉口呢?我們是與時間爭鬥的人。有的牧師溜溜達達的到這裡來坐一會兒,到那邊去坐一會兒,有位牧師昨天來了,在我們辦公室說了一上午的話,那位牧師以前就是很有名的。我們辦公室現在有這樣的隔牆都是因著那位牧師,我們辦公室這麼窄,他一旦來到辦公室就會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這樣的人一般會跟所有人的關係都非常好,因為他總是到處去跟別人交談。我也是在跟他交談的過程當中對他非常尊敬,因為他把自己的內情、心事說出來的時候,我對他帶有的一些偏見都會消除,“原來是這樣,真值得人尊敬。”就會對他產生好感。

 

而我們一有時間就要趕快翻譯、做事,沒有這樣到處去交談的時間,就是說沒有時間去處理這些關係。但儘管如此,我們不能把這當作藉口,因為總是把這當作藉口,所以總是跟人的關係比較遠一些,有時候會讓人產生誤解,然後讓別人總是在遠處來判斷我們,“那個李基宅牧師脾氣可怪了,而且很傲慢,人也很可怕。”還有的不知內情的人會說“他為什麼把已經翻譯好的書重新再翻譯呢?真是驕傲。”有人可能會這麼想。但是他如果來到我們這裡跟我們交談的話就會知道事情不是這樣的,誤會都會解除。

 

我雖然不積極地去建立這樣的人際關係,這樣的去交談,但是只要有機會的話,不管是誰來到我這裡我都會積極地向他公開我的一切,無論遇到誰都會這樣。因為沒有機會,有機會的話我會積極地向他介紹我,介紹我們的事工。大家不要像我,要彼此問安,希望大家做得比我更好,不要讓別人說“那個部門的人怎麼都是一個樣啊?”我們這個部門應該謙卑,讓別人感受到“那個部門的人很奇怪,在他們那裡很自然地就會向監督忠誠,會愛教會,會跟教會的其他部門積極協作。”我們應該這樣做。為此我們一起禱告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灣聖樂教會 的頭像
    台灣聖樂教會

    庇哩亞台灣聖樂教會Berea Taiwan SungRak Church

    台灣聖樂教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